关灯
护眼
字体:
《风雨人生》13.想给领导送份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春节就要到了,李达想,作为刚入行的银行职工,无论如何也要准备一些礼物送给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们。这不仅仅体现自己是否懂得起这些人情世故,更关键也是更重要的,自己是单位上寄予了厚望的人,要想上进和高升,还得依附于手握实权的领导的认可和提拔。如何接近领导?如何增进领导对自己的印象和好感?那就是除了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还得在工作之外不失时机满足领导的一些爱好。

对职场中这些敏感而重要的内容,李达一点也不糊涂,他知道什么是分寸和原则,可就是想得到做不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李达一参加工作就在基层,对领导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和交流;二是李达始终被一个“穷”字束缚着,总是伸展不开拳脚,即使想在合适的时候给领导送个礼物,也没有经济基础。当然,对于清正廉洁的领导是不需要这样去献殷勤的,可是你敢保证每一位领导都是清正廉洁的吗?

俗话说,有备无患,趁年终奖金发下来的时候,李达从中安排了一部分资金出来,准备买些时兴的土特产准备在那里。

先,他想感谢支行的人事科长,自己能走进银行全靠人事科长的推荐。这不是为了巴结领导,纯粹是心怀感激之情,早就想表达。送什么礼物合适呢?他想来想去,认为猪蹄是春节期间城里人必备的上好食物。于是,决定送几个新鲜的猪蹄给人事科长。那时的猪蹄并不好买,他便委托热心又识货的退休职工付叔帮这个忙。付叔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没费多大的功夫就帮李达办得妥妥贴贴。可是,那几天李达却抽不出时间进城,等他有了时间后,猪蹄已经变了质。无奈,李达只好苦笑着把这几只猪蹄送给了城里的亲戚,决定另外找机会再去感谢人事科长。

其次,他想到了行长,行长是手握实权的人物,如果能够引起行长重视的话,那自己将在职场上少走很多的弯路。可他对行长的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一点也不了解,到底给行长送什么样的礼物才合适,他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行长是否喜欢别人送礼呢?他也不知道。所以,虽然有这种想法,但决不能贸然造次,否则将弄巧成拙,“实”得其反。

这样想来想去,不觉时间已经到了春节,根本就来不及了。也罢,干脆等到以后再说,何况经济紧张。

春节一过,李达就回到营业所。

上班之初,一切都很散淡,整个小镇的居民还沉浸在春节期间阖家欢乐、走亲访友的喜庆氛围中,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在这个时节,既没有农户前来申请贷款,也不好走村串户搞什么调查,一种无所事事的无聊之感顿然袭上李达的心头。好在文云主任在当地已经成为老门老户,和周围的居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几乎每天不是被张家请去喝酒,就是被李家约去打牌,从早到晚都被酒这东西浸泡着,很快就消受不了。然而,人家请上门来,由不得你不想去,任凭李达怎样推辞,也躲不过小镇人们热情诚心的款待。这是小镇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和风俗,在这新年大节里,谁家的客人越多越热闹,则预示着谁家的运气就越好。所以,与其说春节期间在上班,不如说是应酬和受罪,不为别的,就那一杯杯的酒,准把你脑壳都焦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李达巴不得小镇的春节早一天结束,早一天喝上清淡的稀粥。说起稀粥,李达突然觉得它不再是人们饥荒时的渴求,而是解酒消毒的甘霖。他深深的感受到赴宴的“过犹不及”是什么滋味了,任何事情,包括生活的享受,都应当适可而止,否则,一旦走向极端,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可是,即使懂得这些道理,却又往往身不由己。人就是生活在这种复杂的心理矛盾中,如果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好这些来自内心的矛盾关系,李达认为那样的人就称得上艺术人生了,自己不能做到这一点,无法拒绝别人的盛情好意,只能“舍命陪君子”, 就只能注定平庸。

回到寝室后,李达就会为那墙角的两只猪蹄犯难,不知怎样处理才好。这两只猪蹄是他回老家过年时从家里带来的,早被柴火薰得黑不溜秋,让人一看就会想起餐桌上色香味俱佳的猪蹄炖香菇的美味来,那真是一道别具特色的菜,想起来就会令人馋涎欲滴。之所以不知道怎样处理,是因为这两只猪蹄原本为弥补春节前的愿望而准备的,他想把它们送给人事科长,以表达对人事科长的感激和敬意。可是,没有机会进城,一时半会儿实现不了这个心愿。恰在此时,几个单身同事前来寝室光临,看到这样的好猪蹄,无不想把它弄来下酒喝。也罢,既然大家都想品尝山野之中的老腊肉,作为同事一场,有什么舍不得的?于是,干脆找了个机会和大伙儿一起就地分享了。

除了猪蹄这东西,李达在春节前回家的路途还碰上了更好的野味。那是猎人捕捉的一只果子狸(据说,2003年传遍全球的**就是果子里传染出来的),完整的躯干已经薰得黄里透红,活像陈列在博物馆的标本一样,煞是惹人喜爱。果子狸也算得上是大山中一道独特的上好野味,其肉精瘦细腻,绵实悠香。猎人是舍不得吃的,往往赶在春节前卖个好价钱,变成实用的现金。恰好被李达碰上,连价都不讲,就按照猎人的吼价给了八十元。当然,这样的好东西,李达也舍不得吃,他决定忍嘴待客,把它送给支行的行长。不过,那东西他却没有带到营业所来,也没有带回家里存储,而是寄存在交通方便的亲戚家。他想,要把那东西送到行长家里,他得首先打听行长是否喜欢它,更关键的是,要了解行长是否喜欢下属给他送礼。果然,通过旁敲侧击,打听到行长是个清正廉洁的人。这样一来,他不得不打消原来的念头。不过,并没有死心,他想,他得亲自找到行长,看行长对他的印象是好还是坏。如果对他的印象好,就有可能把这东西送得出去;如果不好,也不能怪自己懂不起职场中的潜规则。于是,他趁开第一次全年工作会时,寻思了一个借口找到行长的家。

行长虽然没有反感李达的造访,但也并不热情,冷漠的问道:“有什么事吗?”

李达连忙回答道:“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才参加工作不久,觉得自己的学历还不够,还想自学拿个本科文凭。”

行长一听,当即就虎着脸训斥道:“现在工作这么忙,哪还有时间去考什么本科?”

如一盆冷水泼来,李达心都凉了大半截,看来自己是个不受行长欢迎的人,连忙知趣的告辞而出。

行长的这句话在李达的心头久久萦绕。当李达打听到人们对领导的评价后,他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行长在对他进行有意无意的打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结合前后的现象,李达不得不这样认为。那是到营业所报道时,李达想,自己被安排在信贷岗位上,应当去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与主持全面工作的行长打个照面,这是作为才参加工作的职工应当具备的常识和礼节。于是,他先到副行长办公室。副行长十分热情,非常耐心地进行了一番说教,让李达深受感动和启发。从副行长办公室出来后,李达又以同样的方式请求行长给予指示。可行长并不在乎,只是轻描淡写的应付了两句。这且不说,两个月后,支行对所有信贷员进行业务培训时,李达的书面成绩居然名列前茅,副行长在大会上当着许多老同志的面,把他夸奖一番;行长却目无表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就是这两位行领导,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往往意见相左,关系不和。李达得知他们的这种情况后,认为自己受到行长的冷落一定与副行长对自己有良好的看法人关。于是,他在春节前准备的礼物――稀罕的果子狸,就再也没有必要送给行长了。当然,行长肯定不知道这回事,更不会在乎李达的庸俗和浅薄,但李达却看得非常重要,觉得那样的礼物无法送出去,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因为那只果子狸放在亲戚家,最终被蛀虫侵蚀得一干二净。

行长的冷漠,打击了李达进取的信心和希望。在他的视野里,只有基层和农村,才是最适宜生存的环境,虽然没有城里的热闹和繁华,没有都市的浪漫和富丽,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好,相处的自由和随意,如山涧清泉一样透澈而明亮,这种自然平和的人际关系带给人们的惬意,在城里永远也找不出来。于是,经过慎重考虑,李达不再打算追求远大的理想,只想安安心心的做个基层一般业务人员,希望活出一种闲云野鹤般的恬淡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