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禁城勤政殿
“都哑巴了?说话啊!平时你们一个个多伶牙俐齿的,到了紧要的关节,怎么都不说话了?”光绪惨白的脸憋的通红,眼睛发赤。
文武大臣脑袋都耷拉着,任凭光绪如何咆哮,就像锯了嘴的葫芦,一言都不发。今天的朝会议题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去日本议和的事情,这种事情谁粘上肯定倒霉,“汉『奸』”、“国贼”的帽子拿是现成的。
大清派到日本的议和大臣,被日本人赶回来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这些明治维新的元老嫌他级别不够,连面都不见就给撵回来了。现在的形势,即使是最昏聩的人也看得明白,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疆臣们要求的迁都西安的建议,皇上、太后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而打又打不过日本人,那唯一的出路就是议和了。日本人要求派出够级别的大臣来议和,而且指名道姓非要让李鸿章来。
可是李鸿章已经被朝廷贬斥了,光绪提起李鸿章就压根痒痒,肯定不会答应的,要是李鸿章不去,就指不定要派谁了。这能不让满洲王公、军纪大臣们吓的魂不附体吗?如果粘了这割地、赔款的事情,那肯定要被天下人骂翻了八辈祖宗,今后的荣华富贵算是别想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最合适的还是李鸿章,大清朝除了他之外,还能找出哪个通晓洋务的?可是现在李鸿章正倒霉呢,举荐李鸿章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风险的,无论李鸿章谈成什么样,卖国贼的名声是脱不了的,而推荐他的人也间接的成了卖国贼的同党。就连那些要求和李鸿章一起要求迁都再战的疆臣也都上书朝廷,要求杀李鸿章以谢天下。但是满朝的文武都是朝堂里泡久的,这用意还不清楚?那是提前和李鸿章撇清,说白了,拿李鸿章一个人出来顶缸,甲午战败的责任就算交代了,都是李鸿章一个人的罪孽,与其他人不相干。
光绪见众人都不言语,怒意更甚,啪的一拍龙椅,喝道:“朝廷养你们有什么用?平日都是巧嘴的八哥,到了社稷危亡的时候,一个个爱惜羽『毛』,都想不粘包,告诉你们,没那么便宜!今天的朝会要是议不出个结果,就不散朝,朕陪你们耗着!”
光绪自打亲政以来,一直是喜怒无常,朝臣也都习惯了,见他发火,更是埋头不言不语。
朝廷里的空气如同实质一般凝重,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偌大的勤政殿寂静的如同深夜,掉根针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御前侍卫从殿外走了进来,跪地叩头道:“皇上,恭亲王到了。”
这句话,让满朝惊叹,恭亲王奕自打当年坏了事儿,就一直不问朝政,在贤良寺里躲清静,但是论起洋务和对朝局的把握,满洲王公里无出其右者,而且他的身份也贵重,道光皇帝的遗诏里,破天荒的把奕的恭亲王爵位也写在旨意中,和传位咸丰并列,可见道光对他的器重。
光绪一听奕来了,满脸的喜『色』,忙道:“六叔来了?快请!”
过了片刻,一个辫子花白的老人穿着亲王的服『色』,翠生生的三眼花翎,红玛瑙的朝珠,右手大拇指上套着一个通透水绿的翡翠扳指。
奕的脸是瘦刮刮的刀条脸,一看就知道是爱新觉罗家的长相,眼睛细长,皱纹密布,但是眼里时不时闪出厉芒,显得不怒自威。
奕进殿作势要跪拜,光绪忙从手一托,虚扶了一下道:“六叔是有年龄的人了,这跪拜之礼就免了吧,寇连材,赶紧给六叔搬把椅子。”
老太监寇连材恭恭敬敬的把椅子搬了过来,奕也不客气,大马金刀的坐下来。
光绪掩饰着心里的紧张,故作轻松的问道:“六叔,您老今天来,有什么要紧的事儿?”
奕嘴角挑出一丝冷笑道:“皇上,您就别再慎着了,都什么时候了,说说吧,要让谁去议和?”
光绪楞了片刻,尴尬的道:“这不正在议嘛。”
奕一撇嘴,又是冷冷一笑道:“甭议了,就让李鸿章去吧。”
这话说出了重臣的心声,大家都松了口气,这种倒霉的差事还是让李鸿章去的好。
光绪心里的人选也是李鸿章,可是自己刚把李鸿章给发落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职务给褫夺了,三眼花翎也给拔了,申斥的旨意里把他骂的像条狗,而且下令不许丁汝昌下葬,连棺木都上了枷锁,这万一要是李鸿章死活不去议和,人可就丢大了。可是除了李鸿章之外,别人都指望不上啊!
正在光绪天人交战的时候,奕斩钉截铁的道:“皇上,我看就这么定了吧,太后老佛爷也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一出口,满朝哗然,恭亲王和太后向来不咬弦,没想到到了这要紧的关节,人家叔嫂还是一家人,都通着气呢。
光绪心里像打翻了,连刚才梗着脖子和李鸿章吵架的文廷式都哆嗦了。
李鸿章嘴里一字一顿的说出三个字:“翁????同??????龢。”
</div>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