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回紫荆关孙祥就义八宝殿于谦布阵
九门守城主帅遵命,辞朝而去。少时,于公站在金殿台前又下令道:“杨洪、郭登、韩淸、罗通四将听令。”
四将听了,越众出班,跪到了金殿之下。
于公传令道:“瓦剌也先大兵长驱直入,奔往京畿,对边廷各个要隘一扫而过,几个要隘在瓦剌也先大兵过后,应马上收复失地,待瓦剌也先在京中溃退时,予以阻击。杨洪老将重返宣府任宣府主帅,收集旧部,重整人马,坚守城池;郭登将军前赴大同收集兵卒,重整大同,为大同主帅;韩清将军为紫荆关统帅,收复失地,坚守关隘;原居庸关主帅罗通,速回居庸,收集旧部人马,将各关府、县失地收回。诸将奔往各关后,务要牢记,瓦剌也先大兵一入京畿,马上收复各关,各关收复后,派重兵把守,一旦瓦剌也先以送天子为名,诱关夺塞时,不可中其诡计,不得开关放行,勿得有误,殆误军机,失关丢城者斩。”四将向上一拜,唯唯连声,带着亲兵与爱将,向边廷各关够奔,收复失地去了。
众将走后,于公上殿,坐在金殿上,’向景泰帝朱祁钰禀奏道:“乞奏万岁勿忧,京中虽然只有十几万人马,但是三日之后,李瑞等四人,从河南等地可募十万新兵来京;朱谦等人在京郊各县又集了民壮十万不日入京;为增加京中兵源,吾已派亲兵前去辽东和河南调兵二十万,五日后王翱和王来两处勤王兵便到京中。以上共有人马可达六十余万,何愁瓦剌也先百万之众不退乎。”
景泰帝闻言,喜出望外,称赞道:“于爱卿真神人也,七曰内就调入京中七十多万人马,何愁番奴不败,朕无忧也。”
于公少有沉思,走至金殿前,高声下令道:“杨俊、杨宁、王通、王建四将听令。”
四将闻传,快步走到了殿下,于公传令道:“汝等四人皆是猛男之将,每人带一千人马,往來涿州、保定、沧州、河间、真定、大同、宜府、居庸关等地,为游击将军,专劫瓦剌也先后队粮草,互相接应,,勿与激战,使也先后军运粮部队粒米不准入京,违令者斩。”四将听了叩头领旨,取了令箭,走出八宝金阙。
于公眼望殿下,又宣令旨道:“内官金英、兴安、怀恩为内城守将,万岁旨意封为侯爵并与朝臣一样参与朝班。”三人一听大喜,抢先跪在金阙之下叩头谢恩。
景泰帝朱祁钰见于公一一布置,井井有条,皆是定国安边要略,知人善任,运筹帷幄,高人一等,心中转忧为喜。
百官见于大元戎外攘内安,处画适宜,遣将发兵,谋略千里,皆暗暗称羡。于是明军士气昂扬,军容严整,文武群臣心中始安,便相继辞朝而去。
景泰帝朱祁钰,见众大臣归去,独留于公在殿上,细细询问退敌之计,于公将九门防务之举,一一讲了端详。
讲到了深夜,景泰帝心中甚喜,回宫后着内官十二人张巨烛火把,送于公出朝,直至天交一鼓,于公才走出左掖门。
此时吏部尚书王直与数十名文武,尚在午门外候于公动静,众官见于公衣袍陈旧零落,风尘仆仆走来,群臣一拥而上,众官齐拱手揖拜,王直道:“今日之事,在军马倥惚之间,全赖于大元帅镇定自若,调兵遣将,谋划安邦定囯良策,天子龙心始安,百官方不慌惧,天下幸甚,江山社稷得安矣。”
于公逊谢不敢当,遂别了众官,回到了兵部。
天及五更,于公昼夜不眠,在兵部少歇。忽见于康来报:“紫荆关守将孙祥亲兵孙成来报。”
于公令将孙成唤到了兵部,孙成入见,于公给设了座位,缓缓问道:“汝与孙都督在紫荆关,何计得脱身回京紫荆关如何孙都督在何处汝必知端底。”孙成闻言,满面流泪,将原委说了一遍。
原来也先亲统大军四十余万,直抵紫荆关下,势不可挡。明廷紫荆关守将孙祥,见番兵连营十余里,在城楼上看罢,心中暗想,城中只有兵马四万,能征善战之将不多,兵微将寡,只好坚闭城门,不肯出城。那数十万番兵只得在城外辱骂,随后也先中军到了城下,也先下令架设云梯攻城。先吋城上火炮火箭齐发,云梯被烧,番兵只好退下。
次日也先安排了数百辆冲车,冲车上带有云梯,鼓噪而进,齐拥城下,立起车上云梯,向城中爬伏。
孙祥一见,令众士卒在城上用铁锁、铁锤、铁斧等飞打,将也先冲车上的云梯打折,众番兵纷纷从云梯上滚到城下,番兵死伤无数,惟冲车皆停在城下。
相持了两天一宿,守卒已经懈惰,这夜三更时分,也先传令三军冲杀到关下。
都督孙祥指拝士卒齐发火炮火箭,拼命抵敌,将番兵拒之城外。孙祥正在城上亲自督战,不期城下关门忽然大开,接着就听子母炮三声巨响,也先大队人马杀入关中。明军听得炮响,顿时如山崩海啸一般,从城上、城内闻讯奔来,在城北门内展开了肉搏巷战。
再说都督孙祥一见关门大开,急奔城下,一问明军,知是为参将王江所卖。
原来王江是老贼王振之侄,和紫荆关参将与都督孙祥共守紫荆关,因他平日与孙祥交厚,在王振被诛后,孙祥没有上奏,于公国事繁冗,哪知边廷尚有王振余党,故留下后患。
王江一见也先大兵杀来,心中暗想,明军守住了城池,以后于公清查王氏,自己也难逃罪责,不如投奔也先保全性命。
于是他自告奋勇把守关口,这日夜里天刚刚黑下来,便写了一封密信,用箭射到城外,被也先番卒拾到,送至中军帐里。
也先一见王江欲投北国,答应夜里暗开关门,不由喜出望外,军师伯颜在其侧畔,进言道::“南蛮诡计多端,莫非其中有诈?”也先一听纵声大笑道:“平日里对军师言之必信,信之必从,但今日军师所见,实在多虑了。”
伯颜闻听道:“太师此话怎讲。”也先回对道:“他开了城门,我四十万大军一拥而进,一旦入城,如潮水一般势不可挡,少顷可将紫荆关踏为平地,怕他何来?今日只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军师不必多言。”
北国诸家王子、将帅一闻也先之言齐道:“太师之言有理,只要城中有人开关,我等便率领众军卒拥入城中,此关定破无疑。”
番营诸王子商议已毕,也先传命三军,饱食战饭,人马衔枚,悄悄拥到了城门,这时天已三更,王江率领四名亲兵,由城上转到城门,杀死了十几名守门兵卒,将关门大开,也先率番兵一拥而入。
番将先锋铁豹一马当先冲入关中,见到了王江,将自己身后两面小红旗拔下,插到王江身后,急忙道:“此二面小红旗为证,汝虽穿南朝官服,但番兵一见便知是自家人了,将军快快引路,找紫荆关守将。”
王江不敢怠慢,带领铁豹与番兵直奔城楼,正巧孙祥由城楼刚刚下来,向明兵问话,他一见王江引领番将而来,不由无名火起,直向王江杀来,王江躲闪不及被孙祥一刀斩于马下。
铁豹一见大怒,举棍便打,孙祥急架相还,两人正在酣战之时,只听子母炮又响三声,接笤也先亲统大军冲入关内。
孙祥知大队人马业已入关,急忙后撤,并令身后几百名明军齐发火箭向番将番兵猛射,力图将番兵阻止在关门外,并令副将薛涛组织官兵迎击也先大兵。
孙祥见岙兵铺天盖地而来,欲想阻击关外已不可为,只好转身飞奔府中,意欲鸣金击鼓聚将同番兵在城内巷战。铁豹见孙祥杀死了王江,气往上冲,不顾明军火箭与雕翎,直追孙祥。
孙祥虽然身中数箭,却强忍巨痛,回身又战,使尽平生之力抡动大刀紧围铁豹全身转绕,铁豹一个没留神,叭的一下,被孙祥将马腿砍断,战马一声嘶鸣,将番官铁豹掀下马来。孙祥举刀便砍,不料铁豹来得很快,霍地站起身来,手使大棍一摆,架住了孙祥的大刀。
铁豹一看明将孙祥武艺高强,刀法快似雪片一般,奔自己;砍来,暗想用寻常力气既费时又战他不下,于是运足气力,连连向孙祥抡了十余大棍。
这时孙祥正偷眼看番兵大队人马云集而至,心中叫苦,微—疏神,被铁豹在左腿上扫了一棍。他忍着巨痛,虚晃一刀,纵出圈外,转头向帅府够奔。
番将铁豹一见,哪里肯舍,高声喝道:“小辈哪里走,拿命来。”喊罢,伏身追赶,他率领的数万番兵,喊杀连天,紧跟其后。孙祥回头一看铁豹率领畨兵杀来,仍拼命飞奔,想跑到帅府,集结全城明军巷战挽回紫荆关败局。
正在这时,只见眼前巷口火把通明,喊杀连天,孙祥一看前有敌兵,后有番将,孤分一人,无法再战,不由大叫道:“天丧我也,天亡我也!”喊毕,心中大怒,向前冲去。
孙祥冲到了巷口,一看不是番兵,是城中百姓,有的手拿菜刀,有的使镰刀,有的手拿大斧,一齐拥喊杀来。见了紫荆关主帅飞奔而来,百姓急忙闪开一条小路,高声叫道:“孙元帅快回帅府,调兵迎战,我等在此劫阻番兵。”
这时铁豹率领番兵已同百姓混战在一起,孙祥趁机退回到帅府之中,急令亲兵击鼓鸣钟。少时,城上和城下官民纷纷赶奔帅府而来。这时番兵人马已全部入关,各个街巷满布番兵,明军与百姓同敌兵展开了肉搏战,喊杀之声不绝于耳,灯笼火把照得如同白昼。
北国番王也先太师,见先锋铁豹率众杀进紫荆关中,便马上率领中军大队人马杀入城中。正催动三军前行,前军杀声四起,大军被阻,不能前进,也先令军校打探后,才知紫荆关中百姓数千拼死参战,阻挡大兵进关。番王惊问道:“紫荆关百姓不过数千户,为何有数千百姓来战?”
探子回禀道:“乞奏王爷得知,关中百姓大多是合家参战了,上至八旬老翁,下到十岁頑童,都在各街巷之中,阻挡大兵前进,请王爷定夺。”
也先一听心下暗想,炎黄子孙如此保卫中原,此城百姓拼死血战,明廷诸关均皆这殷,中原神州大地不可图也。想罢,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大叫道:“罢了,罢了!快快传知先锋铁豹大将,不管城中百姓或官兵,如不投降,顽抗者一律诛杀。在拂晓之前务将此关夺下,违令者斩。”番将传令去了。
天至拂晓时分,孙祥在通往帅府的要道,率领六百多明军同近千名百姓与番兵展开了激战。大战了一个时辰,因寡不敌众,数千百姓与官兵被杀得尸横遍地,血水成河,孙祥一见身边只冇几名亲兵了,便杀条血路,向帅府家中够奔。
也先刚刚坐在帅府,喘息未定,只见孙祥一瘕一点由府外杀来,几百番将一拥而上,孙祥手使大刀抡动如飞,敌住了众番将。
番将一看孙祥英勇非常,不敢大意,军师伯颜暗想,孙祥一人拼命,万夫未挡,惟恐众番将有失急忙向后传令,将弓弩手调到帅府,将孙祥团团围住。伯颜刚要下令,只见也先从帅府中走至庭院,高声喊道:“且慢放箭!”众番兵不敢动手,番将也都向后退去。
太师也先一揖,高声说道:“孙都督别来无恙,也先早闻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果不虚也。本王有一言相劝,想你明廷现在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阄党巨奸之流滚滚当朝,’将军虽有一身忠胆,与谁凭说?今日将军倘能归依北国,高官厚禄,不在话下,北国番王、元帅之职,可凭将军自择,乞将军思之。”
孙祥听了笑道:“身为朝廷大将,岂不知殿堂之上,朽木为官,狼行狗盗之辈王振当政,但吾深信世之昏暗终有尽时,黄河浊水终有清日,请尔勿要多言。”言讫,向也先杀去。他左冲右突,逢人便杀,遇将便砍,如切瓜砍柴一般向番兵杀去。
瓦剌也先却未防孙祥以死相拼,一见前面众番将有的被砍死,有的纷纷后退,便令蓝旗官大吹号角。孙祥正杀得兴起,听得一声号响,过了一阵番将纷纷四敗,接着一阵强弩齐发,如飞蝗般向孙祥射来,可怜忠勇之将孙祥死在乱箭之下。
于公听了紫荆关守将孙祥阵亡,关津失守,知也先这次已是调动了六国三川人马全部出动,非同儿戏,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做好大战前的准备。想罢,将孙祥亲兵安排妥贴,便去太和殿向皇帝朱祁钰讲了紫荆关失守经过,天过午夜才回兵部。
次日于公在殿上奏事已毕,正欲辞朝前往兵部议事,刚刚出了太和大殿,只见许多内臣,纷纷奔至殿前,,内官主将金英、兴安道:“启禀于爷得知,今贼兵数十万,号称百万,旗戟隐隐,队伍层层,杀气腾腾,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将至京都。京郊各县文武官员,吓得望风而逃,百姓慌乱不止,乞于爷速奏万岁,遣能征善战之将前去迎敌,以救国家之难,拯百姓之危。”于公闻之,急转身躯,走入殿上,向景泰帝禀奏。
景泰帝闻报大惊,身子颤抖。于公忙上前奏道:“陛下勿忧,臣昨夜所奏,敌兵纵马直入,所向披靡,并非虛也,但臣已有破敌之策,乞陛下容臣调度。”
景泰帝朱祁钰见于公胸有成竹,转忧为喜道:“狼主虽有百万之众,兵临城下,危在顷刻,若脱此难,非卿莫能退敌也!凡一应兵机军务大事,悉从卿相机调度,可不必奏朕。”
文官武将闻之,在殿堂之下高声齐道:“今日兵临城下,水至壕边,变起仓猝,赖于大人镇定自若,天下幸甚。大人为社稷运筹帷幄,人望所属,我等愿听教诲,但有吩咐万死不辞。”
于公闻言,便聚众将听令:“范广引兵五千去通州城北林中埋伏;石亨引五千军马去通州城南埋伏;再令孙镗率五千军马去通州城东埋伏。”三将遵令。于公又令道:“汝等三路军马今日夜里但见通州城内进入敌兵后,城中火起,便可入城追杀敌兵,杀到三更天,不管胜负,退归京师,不得有误。”三将遵命,引兵去了。
接着于公又令道:“雷通带领军卒四千,皆带火箭、火炮,分为四队,黄昏前到通州西门。敌兵进城后,可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城中火起,尔可退兵回京。”
雷通唯唯遵命,走下大殿。
于公回首向景泰帝奏道:“臣自领三千人马,先入通州城,将硫磺焰硝引火之物,放入粮仓、草堆、屋顶之上下,然后回兵掩杀,臣去也。”
景泰帝闻知十分不解,拉住于公惊问道:“大兵已至,爱卿不可离卿家半步。”
百官疑惑,大将张兀问道:“今敌兵百万已临京畿,京城危机四伏,于爷为何去通州?大人之谋乃是不固其本,而防其末也。”
景泰帝本自惊慌失度,众官正自不解,张兀之言正合众意,殿堂上下异口同音唤道:“张将军所言甚是,京都乃国家之本,今日事起仓猝,危在顷刻之间,京中军马动不得,干爷也不可离京。”_
于公道:“启奏陛下,诸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北国瓦剌也先,率倾国之众,长驱而来,人无粮食,马无草料,一到京师必先去通州掠掳人畜粮草。决无先行入京之理,他—旦得了通州粮草,便可久困京师,皇城危矣。今日先将通州等处仓廒粮食焚毁一空,也先百万之众到了京师,四野空空,必军心大乱,那时我们趁其不备,可退敌兵也。”一闻于公之言,景泰帝与文武官员顿时大悟,疑团方消,无不敬服。
于公连夜辞朝,率众到了通州,已是晨时。众官到通州各处查视仓廒,果然粮食甚多,堆积如山。
于公急出告示,晓渝军民并从军家族,即令搬移到京城住扎,又晓谕众军家族,只留数月之粮,随人数多寡分付,使军民一举两得,从军家属,照数多给三四个月之粮,附近居民贫穷者,亦各给予,并令其速搬京师,如此分给以后,尚有很多盈余,于公即时令人纵火焚之。
众百姓不知于公坚壁清野之谋,实乃退兵上策,齐至营前,道:“仓粮刍草,乃国家养民之本,况民以食为天,今大敌未至,何故悉令焚烧?此事关重大,乞于爷慎重行亊。”
于公一见百姓不解其意,上了高台温言讲道:“吾岂不知粮草乃国家之本。今敌兵长驱星驰而来,此地粮草众多,—时撤运不及,纵可搬运,岂不劳人损力,况迫在眉睫,大敌将至,今若不焚之,明日则粮草皆为敌人之物也,瓦剌得之,则人有食,马得草,足以资用,可久困吾邦矣。吾用坚壁清野之计,烧尽刍粮,使敌进无所掠,退无所据,久之,他军心必乱,岂能久居乎?一旦彼敌仓猝逃窜,吾军可趁乱击之,无有不胜之理,今日所焚百姓仓粮,战后国库按价拨款。”
欲知于公在通州如何坚持焚烧国库仓粮,打击瓦剌也先先锋铁骑,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