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回通州城明将杀敌皇城外瓦剌兴兵
通州军民数万,一闻于公之言,心中顿悟,急忙找大车小辆,向京中搬运,余粮尽交国库焚烧。
天近中午,百姓大部分离开通州了。于公正在催促军卒焚烧粮草之际,有探马来报:“启禀于大元戎得知,瓦剌也先先锋铁骑两万多人马,离通州城下只有五十余里了,乞大帅定夺。”
于公听了问道:“敌兵先锋到底是多少人马?”
“听说是两万铁骑。”探马回答道。
“再探,再探。”于公严令道。
于公见报,传令道:“传令三军,可携同百姓,立即退出通州,催促百姓速速赴京,军卒退出城外埋伏,勿与浪战,暂避其锋,兵法云‘避其锐者,击其惰’,吾自有计退兵。”嘱令已毕,众军遵命去了。于公沉思片刻,乃对亲兵道:“此处无足虑也,吾当速速回京中调度人马迎敌。”
于公率领亲兵和军卒一千多人,到了通州西门,雷通一见问道:“于大元戎,何故疾来疾去之速也?”
于公笑对道:“今寇兵即到,无所掳掠,吾顺至朝阳、丰台烧尽刍粮,回京调度,必挫其锐,使瓦剌也先王知我有备,必然悔惧,瓦剌也先王入京后,四郊无粮无草不日即退,上皇朱祁镇归国有日矣。”
接着又嘱令雷通道:“将军不可浪战,待敌军入城后,到黄昏造饭时,出其不意,趁其不备,可向通州城中尽发火箭、火筒,打半个时辰后,立即转道归京,不可引兵追杀穷寇,违命者斩。”雷通听了连连遵命。
再说北国瓦剌也先太师大兵夺下了紫荆关后,召集高原各部番王、酋长、军师、平章共议南下大计,各路番王之意,趁明廷混乱,京中人心惶惶之际,火速发兵,杀到京畿,夺下皇城。
军师伯颜帖木儿,起身进言道:“诸位王家千岁,各位平章,容微臣进奏。适才众位之言,甚是不妥,古人曰:‘大军未到,粮草先行’此乃用兵之道,前番我百万之众,每日军中粮草,皆靠夺城抢关之囤粮,随军并无押运粮草,此乃用兵之大忌也。但尚有一说,那时是分几路大军抢关,人力分散,明军无备,粮草易取。而今京中新皇帝即位,于谦任兵马大元帅,京中有备。倘若我大兵齐聚明廷皇都燕京城下,百万生灵二日不食,空腹应战,军心涣散,不战自溃也。”
众番王听了纷纷交头接耳。少时,先锋铁豹、铜熊二将起身道:“乞禀军师,适才所言有理,吾二人愿引领四万铁骑为前部,走马取下京城,粮草不足为虑也。”
大同王军师伊里布见说,插言道:“铁豹、铜熊二位大将勇冠三军,人人皆知,在‘土木堡’一举打败明廷百万之众,但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京中于谦统帅三军,况京中乃明廷之本,夺取皇城与边塞诸关大不可比,一旦城中有备,取其不下,反遭暗算,损兵折将,怎生是好?再者百万之众杀到京下,人马粮草,又何处取来?”诸番王听了,连连称是。
诸番王、平章听了二位军师之言,议论不休,并无良策。
军师伯颜帖木儿又一次起身说道:“微臣思索良久,回应昌取囤粮,或在明廷各关隘取粮草,会误战机,此行大是不妥。惟今之计,只有大兵暂缓入京,先派数万铁骑昼夜兼程,直捣京郊通州,通州是明京中粮仓也,我先取下明廷仓粮,人马有食,可久困京都,大事济也。”
众番王听了心中大悦,心悦诚服,也先太师依计而行。
军师伯颜帖木儿之计,不出明廷兵马大元帅于公所料,番王没有派兵围困北京,令平章铁豹、铜熊二将引领四万铁骑,不分昼夜,杀向通州,夺取仓廒,以为久困京师之计。
到了通州天已过午,只见通州路上百姓四处逃窜,城中黎民从南门纷纷撤走。西北角上有一簇人马正自溃逃,通州城四门大开。
番将铁豹率兵杀到北城门,勒住战马,对铜熊道:“铜平章,是追明廷残兵,还是入城安营下寨?”
铜熊听了说道:“也先太师有令,吾二人率领铁骑,前来夺仓廒,何故追杀败兵?”
铁豹见说,依言而行,让明军撤去,并不追杀。
少时,铁豹、铜熊两员番将率领四万铁骑入了通州。此时天近黄昏,番将番兵走得人困马乏,又饥又饿,纷纷夺房造饭。
这些番将番兵找了几十处人家,皆无粮米,直寻到初更也不见粮食存处,众番将正在着急,突然一队番兵,找到了一个粮库,数万番兵纷纷去仓廒抢粮。
众番兵正在夺粮之时,忽听一声炮响,接着火箭、火筒从西城霸上,向城中粮仓射来。
少顷,粮库火花横飞,滚地雷从粮仓中飞起,火光大发,半个时辰,满城火起,一片通红,通州成了一片火海,火光烛天,烟雾迷漫,炮声大震,喊杀声四起。
番将铁豹、铜熊正在通州府行营等着用膳,突然全城火起,正不知何故,军卒来报:“城西簕上火箭、火筒如火蛇般射向仓廒,大火突起。”接着番将来报:“城外四门埋伏了明军,不知多少人马,向城中杀来。”
两员番将出了行营一看,满城大火,番兵人马四处乱窜,喊杀声阵阵,知中了埋伏。见城东火势不大,急忙下令从东门向城外撤退。
番兵在浓烟中,急忙撤退,火箭、火简如火蛇股射来,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铁豹、铜熊急急忙忙率众逃出东门,刚刚脱得火厄,迎面明将孙镗手举大棍率兵杀来,番将不敢恋战,引领残兵,从斜刺里窜逃。
两员番将正惊魂不定,拼命逃遁,明将石亨突然率兵杀来,铁豹、铜熊两员番将不知明军有多少人马,被石亨杀得大败,率领亲兵向西遁去。
雷通正率兵归京,一看番兵败阵逃走,又截杀了一阵,到了四更吋分,铁豹、铜熊两员番将率领残兵逃至马庄,一见身后并无追兵,才勒住战马,一查点人马,只有一千多番兵,大半被烧得焦头烂额。
铜熊下令少歇,一千多残兵到了温河边,人马下河饮水,正在这时,忽闻上游人声喧嚷,马匹嘶鸣,大军杀来了。
铁豹、铜熊惊恐未定,不料明军又到。一彪人马拦住去路,当前一将,大叫道:“番将铁豹、铜熊快快留下项上人头,吾范广来也。”范广挺枪便刺。
番将铁豹、铜熊二人,在北国见过范广,知范广厉害,不敢恋战,两员番将虚晃几招,快马扬鞭,向斜刺里遁逃了。范广追杀一阵,一看铁豹、铜熊已经走远,便收兵回京。
两员番将一口气逃出了通州七十余里,到了次日中午,喘息方定,查点随身番兵只有五十余人,四万多铁骑,尽被打散了。
二将无奈,又走五十余里,才遇到了瓦剌也先太师大队人马。
铁豹、铜熊二将,进了也先太师中军大帐,伏拜在地,备言前事。
瓦剌也先心中虽然不快,但强做笑容地说道:“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请二位平章歇息去吧。”二将谢恩而去。
也先太师一见四万铁骑几乎全军覆没,又没得到粮廒,并不甘心,大骂道:“于谦匹夫,竟敢以十万老少残兵,迎我百万儿郎,岂不以卵击石乎?”遂下令三军,漫山遍野杀到通州。到了通州下寨,传令军士一面搜山,一面搜查粮草,众番将遵令去了。
瓦剌也先令发之后,十几万人马将通州搜了两个吋辰,不见明‘军一兵一卒,粮草尽焚,颗粒皆元,正在这时去丰台等京郊各路番兵也来禀道:“京郊各府县,在昨天一日内粮草尽焚了。”
瓦剌也先一听,在马上啮指谓众番王道:“南朝可谓有人,俺们此番入京后,切勿轻进。”
外奸卖国贼原明廷太监喜宁已经逃回了北国,随也先太师在大帐中,不离也先左右,此时进言道:“太师千岁所料不差,明廷新君朱祁钰,不但将于谦调入京中,还将兵权全交给了老匹夫自裁,此人高见卓识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吾军入京后,千万不可大意。”
瓦剌也先听了国贼喜宁之言,沉思良久,命军师伯颜帖木儿道:“可速到各军,将诸王兄御弟,请到中军议事。”
军师伯颜帖木儿遵命,吩咐中军蓝旗官传各路蕃王去了。
少时,大同王、答儿不花王、铁哥平章王、铁木不花王、脱脱不花汗王、女真王、赛刊王、阿剌知院王齐至中军。
诸王落座后,瓦剌也先太师开言道:“通州、丰台粮草俱焚,京郊各县均如此。此乃于谦用了坚壁清野之策,此计出在于谦匹夫之手,十分厉害,使吾百万之众,无法久困京都,不战自乱,众王兄御弟有何良策,解决人马饮食大事?”
“六国三川人马虽已率兵打到京下,他用了坚壁清野之计,难以久留,但既来之则安之,惟今之计,可马上率大兵直捣京城,一看他京中君臣如何,二可等候北国押粮运草之兵。”阿剌知院王道。
军师伯颜帖木儿略有所思,望着阿剌知院王含笑问道:“大兵如能直趋京师乃为上计,大兵径进,必有明军截杀,必有战事,如之奈何?”
“六国三川人马初入京师,必先礼后兵,收他军心民意,对小队明军先使人招降,对降者一律赦之,传令儿郎不可加害百姓,足见北国乃仁义之师。”
大同王听了阿剌知院王一番话,连连称善,并说道:“路上不可恋战,如要恋战,缓入京中,军中无粮,明廷援军一到,大事休矣。因之沿途一扫而过,可不必追杀明军败卒。”
瓦剌也先王依言而行,当日将六国三川人马,在通州兵分九路,由九家番王亲统,直杀奔京中九门。
瓦剌也先太师在通州发兵之时,于公早已从丰台回京了。
回京之后,马上找守京主帅石亨和次帅范广计议北京防务之事。
石亨进言道:“通州一战,大败番将铁豹、铜熊率领的四万铁骑,使番奴已魂飞胆落了。末将不才欲率京中五万人马,前去通州接战,阻击瓦刺也先大兵入京;再分兵一万前往大同、宣府、紫荆关等处,抄击敌兵,不知可否?请于爷赐教。”
于公听了连连摇头道:“石总戎所谋虽善,但目下京城危急万分,京都存亡,社稷安危,只在顷刻之间。敌势猖獗,敌众我寡,若将城中军马拨出半数,其势必分,分则势孤,势孤则难以应敌。况彼敌尽知京中人马虚实,十万之兵,分兵六万出城,彼敌百万之众击之,如石击卵,那时欲调回人马,急切不能,如之奈何?况且目今京中军民,正在惶惶之际,到了那时,内无固守之众,外先增援之军,石总戎所谋,非万全之计也。”
石亨一见大元帅于谦不用自己之谋,复言道:“于爷不可忘怀了,昨日在通州城一战,以少胜多,使北国瓦剌也先太师,已是不胜惊恐,彼敌锐气已挫。”
于公听了微笑道:“古往今来,骄兵必败,昨日一战,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成功。瓦剌也先大兵进入紫荆关后,一路无阻,不可一世,认为我朝无人,故有此败。彼经此一败,今后用兵就不再轻进了。故不可以昨日小胜,而今日轻视瓦剌也先百万之众。”
石亨听了却不以为然,竟强辩道:“于爷所言虽是,但若敌众百万回至城下,其势嚣张,不但百姓惶惶,惟恐惊动圣驾,那三宫六院也吃惊非小,请于爷三思为是。”
于公一见石亨危在旦夕之际尚固执己见,不由勃然大怒道:“今日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岂可因汝一人偏见,误国家大事,废社稷于一旦乎。”
遂叱退石亨,石亨忿忿而退,仇恨于公之心由此而生。
这日朝班,于谦向景泰帝朱祁钰奏道:“启奏万岁,瓦剌也先明日即率众兵临城下,微臣不才,要亲自提兵出城,督九门之兵将,以迎顽敌;京中事宜,由威望日高、谋略宏远的王直、王宏、叶盛、程信、杨善五位大人总之,乞圣上恩准才是。”
景泰帝朱祁钰闻奏,沉默不语过了良久,涕泣道:“今天下士庶慌惶,合朝文武惊惧,惟爱卿镇定自若,爱卿年过五旬有四,亲临战阵,遇有不测,何人为朕区画大计?何人安邦定国?乞爱卿留在庙堂之上区谋划计,驱催将帅前去御敌退兵,京中元帅石亨、范广二人任之即可。爱卿留在朝中,以安社稷,以慰京中百姓,以慰朕心。”景泰帝朱祁钰不允所奏。
于公一闻景泰帝之言,感慨万端,泣奏道:“圣上所言甚是,圣恩隆隆,于谦安社稷,慰圣心,抚百姓,保京师,殚精竭力,万死不辞。但今日皇城军将本是惶惧,军威不振,身为统军大帅,若不身先士卒,躬擐甲胄,整顿人马,亲自督战,而畏缩不前,躲在庙堂之上,势必军伍士气低落,军容不整,更无以言战,何以退敌,伏乞陛下裁之。”
景泰帝闻奏,反复思量,半晌启齿道:“联仔细思来,爱卿之言,甚合哲理,非但军卒不整,需爱卿亲自整军,他人莫及。况京中有九门,其中若有一门被彼敌取下,攻入京中,大事去矣。爱卿若不亲临九门督战,京城大有顷危之险,联欲意爱卿亲去九门督战。但有言相告,爱卿只可在九门之内督战,不可越护城河半步,更不可到九门外土城,望于爱卿遵旨方善。”
于公一听皇帝朱祁钰之言,不便固执己见,唯唯遵命,叩拜谢恩。
景泰帝朱祁钰,见于公走下金殿,依依不舍,亲自到金阙话别。
朱祁钰满含热泪说道:“于爱卿为国、为大明江山社稷殚精竭力,为朕日夜操劳,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今日欲离朝班,亲赴九门督军见阵,朕心中不安,望爱卿多多保重。”
于公见皇帝朱祁钰对自己关怀备至,微笑说道:“微臣牢记万岁嘱咐。”
君臣二人在殿门前,于公启齿道:“万岁不必远送了,陛下勿虑,臣虽年高,身体欠佳,但尚可支撑军务,不会误江山社稷之大事。今—旦离开朝班,在九门大战之后,与瓦剌也先太师在京城下一决雌雄,臣方能回宫见驾。臣所虑者,当兵临城下,将至壕边,瓦剌大兵百万压境,那时京中人人思危,人心惶然,宫中人等嘈杂喧嚣不止,陛下千千万万要稳坐金阙之中,不可听信谣传,因一旦遇有军国大事,臣会立即返回朝中,决不会误亊。”
景泰帝听了笑道:“于爱卿真知吾心也,朕牢记在心。爱卿走后,不管京中宫内有何大事,不见爱卿之面,朕决不下发圣旨,也就是了。”
于公一听频频点头,君臣二人已出了殿门,于公缓缓言道:“陛下不可再送了,臣马上便去九门督战了。臣尚有一虑,乞陛下不可麻痹大意,宫中出现了外奸喜宁和内奸王振。喜宁是北国人,打入宫中二十余载,事发后逃往北国,现在宫中有无留下党羽,实难预料;王振在宫中三十余年,余党甚众,这两起大案,因微臣入朝为时太短,又遇战事无力査究。今日微臣离朝之时,惟恐二贼留下祸根,埋于宫中,趁京里城外乱动之时,兴妖作怪,加害陛下。乞陛下在宫中日夜提防,小心谨慎,善保龙体,以防坏人暗算。”
景泰帝一闻于公之言,点首道:“爱卿高瞻远瞩,洞察秋毫,每言必验。朕不愿爱卿远离朝班,正为此事也。但今日敌兵百万,即日便杀到城下,爱卿若不统人马,又无人可退敌。此事二者不可得兼,爱卿只管安心前往九门退敌,适才之言,朕牢记在心,决不敢大意也就是了。”说完之后,君臣二人在八宝金殿外依依而别。
于公辞了朝班,夜里,景泰帝朱祁钰久久不眠,思虑瓦剌也先兵临城下,不知胜负如何。少时,又想道:宫中出现了外奸喜宁和内奸王振老贼篡权误国之事,浮想联翩。今日自己身登九五,黄袍加身,应远小人,近君子,起贤良,废恶徒,反之“土木堡”之变,即前车之鉴。
朱祁钰正在俯案沉思,随身太监汪洋,轻轻走到龙书案前。
汪洋四旬上下,入宫二十余年,他身高八尺,仪容异相,鼻直口方,道貌岸然,是宫中太监里的美男子。景泰帝朱祁钰十分喜爱,登基坐殿后,将汪洋选到身边,做了随身护驾太监。汪洋见已过午夜,景泰帝朱祁钰尚俯案沉思,轻声问道:“陛下有何心事:,彻夜不眠,何不向微臣道来,小臣愿为陛下分忧。”
景泰帝朱祁钰一闻汪洋之言,心下大悦,竟忘了于公临行时嘱咐,遂脱口而出道:“兵部尚书、兵马大元戎于谦,已离朝班,到京中九门督战去了。临行前再三言讲,要十分留意宫中喜宁和王振余党加害于朕,朕夜里想来,甚是有理,故长夜不眠,思之如何将二贼余党早日清除宫中方善。”
汪洋听了,故做惊讶地问道:“于大元戎去九门督战,日里督战,夜里还朝,陛下何必惊惧?”
景泰帝答道:“卿有所不知,日里于爱卿已奏章上殿,瓦剌也先即兵临城下,于爱卿若不打退敌兵,是不能还朝见驾的。”
汪洋见说,又询问道:“王振党羽马顺、毛贵、王长已在金殿之上被金爪击死,哪还有什么党羽留在宫中?”
景泰帝见说,又道:“王振在宫中三十余年,党羽甚多,何止三人乎?况且外谍喜宁在宫中也二十多年,岂能无同党?此两个国贼虽不在宫中,党羽尚存,是吾心腹之患,待战事平和之后,于爱卿自会区处,卿不必多言。”
在百万敌兵兵临城下之时,宫中是否出现了奸党,请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