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血溅京都》二十一回 堂头午夜入中军 众将三更战天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一回堂头午夜入中军众将战天宁

在北方边疆重镇全部沦入瓦剌王也先手中,敌百万虎狼之众,即将兵临京师,大明江山社稷危在顷刻之间。

明廷兵马大元戎于谦正在德胜门敌楼上同众将商议守卫北京大计,听了景泰帝在宫中失踪真是火上浇油,可谓“万丈高楼失脚,扬子江心翻船”,这一声晴天霹雳,于公听了头脑不由自主“嗡”“嗡””两声。

顿时,两眼发直,纹丝不动,呆呆地坐了良久,良久,他眼望金英,长叹一口气,才冷静地启齿道:“金公公,可火速赶回内都,启奏宫中太皇太后和娘娘,并知会宫中内官,声言万岁在咋日夜里,被于某护驾到了德胜门,亲自劳军来了。但若有人问金公公是否见到了陛下,言说见到了,并奏知太后、娘娘,不必多虑。”

一听于公之言,太监总管金英惊愕地说道:“此乃江山社稷大事,今日如不如实启奏国母娘娘,日后查问此事大有不便,下官岂敢撒谎,承如于大元戎之言启奏太后,犯有欺君之罪焉。”

于公一见金英胆怯,严肃地下令道:“明日辰时左右瓦剌也先百万虎狼之师便兵临城下了。江山社稷易手在弹指之间。此时此刻,一旦说出陛下失踪,宫中涛涛,百官沸腾,黎民百姓惶恐,军伍顿时大乱了。江山社稷顷刻瓦解冰消,京都不攻自破。今于某以社稷为重,万般无奈,适才所言,乃稳定内都和京城之计尔。金大人勿要多虑,倘若日后国母追问此事,由于某承担罪责,决不累及公公,乞金公公火速回宫,依计而行,不得有误。”

金英听了于公之言,顿开茅塞,不再言语,告别了元帅,急急忙忙下了敌楼,回宫去了。

金英走后,于公看着他背影,少有沉思,马上唤过于康,令道:“儿拿吾令箭一支,火速入宫,同金英公公一同查看一下陛下与太监汪洋二人走失原委。”于康遵令,追赶金英去了。

于公觉得皇帝走失事体重大,需找九门守城大将计议寻找之事,便下了敌楼,到了中军大帐,找到了守京次帅范广,叫范广传令其他八门守将,高礼、孙镗、张岳、罗燕、张仪、熊义、刘安、陶谨回兵部议亊。

吩咐已毕,于公在范广陪同下,直抵兵部。

于公赶回兵部,少许,九门守将主帅纷纷而来,给于公见礼,于公令众将一一就座。

众将入座后,于公便把太监汪洋盗取一只火炮和皇帝朱祁钰失踪之事,讲了一遍。

众将听了十分惊讶,乱作一团,不知所措,于公令众将镇定下来。

众将方各自入座,入座之后面面相觑,堂上一片沉默。

少时,于公打破了死一般寂静,他沉着、冷静地推断道:“众将不必惊惶,陛下失踪之事,已经大白,乃太监汪洋所为,汪洋是北国奸细,是喜宁留在宫中党羽。此贼先盗取了火炮,后又绑架了陛下,但贼人并未离开京城之内,现在城中某处密藏。只要众将齐心协力,定能生擒此寇,使陛下安然归宫。”

众将正听于公分析皇帝失踪之事,于康急急忙忙走上了兵部大堂。

于公问道:“陛下禁宫之中,人员甚多,有护卫二十人,太监五名,宫女十余名,竟无一人知道万岁出走一事?”

“启禀爹爹,前两日陛下下发一道圣旨,凡陛下寝宫之中的人,一律撤离宫院之外了,陛下只令太监汪洋一人陪伴。”

于公听了于康之言,拍案道:“陛下中了汪洋老贼诡计了,此计必汪洋所献,陛下依言而行,汪洋便从中动手了。”

于公又复问于康道:“儿是否问了当日守护宫门的二十名御林军,有无人看见陛下与汪洋出宫了?”

“儿入宫后,金公公找到了那日守夜的二十名御林军,都声称陛下决无出入过宫门,还言道,不但夜里没有出入宫门,白日里也没出过宫门一步。”

于公思索一回,果断说道:“既然陛下与汪洋没有出宫,宫内必有一暗道,此暗道与宫外相通,被埋藏在宫中二十几年的奸细汪洋发现了,他定从暗道劫走了陛下。”众将听了也认为有理。

众将议论纷纷,于公缓缓地说道:“查找暗道之事,交给内官金英去办。大敌当前应以江山社稷为重,众将可速归九门,牢牢守住九门。不管有无圣旨之人,凡要出城者,一律带上敌楼,众将要亲自一一盘查明白才可放行。对九门内外的寺院、庙宇、庵、店要逐一严查,不可有误。”

九门守将遵命,刚欲动身,于公起身又嘱咐道:“以上两桩大事,要守口如瓶,以防走漏消息,坏了江山社稷的大事。违令者斩。”

九员大将惟惟遵令,纷纷起身离座,雷通刚刚走到大堂门口,只见于康在前引路,后面一个和尚,向兵部大堂走来。

雷通眼快,抢先几步,道:“侯长老,怎生如此打扮,末将有礼了。”雷通说着深深一拜。

罗燕在雷通身后,也一揖道:“堂官侯大人,末将罗燕这厢有礼了。”侯靑给二人还礼,二将陪同侯青重返大堂。

于公正在兵部大堂门口目送诸将,一眼看见阳泉铜佛寺总堂官侯靑从大门外走来了,心中大悦,知侯青必有要事禀复,一边下令众将且先留步,回转兵部大堂,一面快步上前,迎侯靑:“总管一向可好,本帅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侯靑一见,急步上前,给于公施礼后说道:“贫僧多日不曾前来叩拜大元师于爷,多有不恭,望乞恕罪。”

于公还礼,将侯背让入兵部大堂议事厅上,让至上座,侯青入座后,于公给众将一一引见了。”

众将给侯青一一见礼,礼毕,侯青眼望于公道:“几年不见,于爷荣任太保宰相,兵部尚书,兵马大元戎了,小僧恭贺来迟,乞于爷并众位将兄谅之。”

于公闻言,满面春风道:“总管不必客套,今日不辞劳苦,前来拜见,于某足感盛情了。”

听了于公之言,侯青双目细看于公,少时,才缓缓地说道:“今日前来一拜于爷尊容,见大帅安然无恙,小僧就安心了。”

于公一听侯青话里有音,不由微微地问道:“总管此行,必有大事以教于某,众将在此,请圣僧明示。”

“贫僧因兵马之乱,由大同来到京师,一来拜见于大元戎,为于爷贺喜;二来看看京师情景,住在天宁寺里,已有十日了。不想这天宁寺和尚与北国瓦剌使馆之人往来甚密,同元达大营,蒙古高原各部番王也有勾结,小僧在寺中细心洞察。昨日在寺中,忽闻门外两个小沙弥耳语,说寺中绑来了一个明廷最大的官,贫僧本想问个明白,但惟恐打草惊蛇,反为不美,又想这最大的官非当今万岁,即是于爷了,万岁在深宫之中,岂能被綁架到寺中。料定是于爷无疑,心中不安,白日想来兵部看个究竟,不料寺中从咋日起,戒备甚严,无论是寺中和尚或行脚僧人,一律严禁出入。诈称寺中失了黄金,要找官府搜查,使贫僧更加疑惑了,因之在今日入夜后,趁其不备越墙到此。一见于爷平安无事,贫僧也就了却一桩心事。”

于公未等侯靑把话讲完,霍地站起身来,满面生春,走至侯靑面前一揖道:“多谢圣僧前来报信。”

侯青急忙欠身还礼,吃惊地问道:“于爷,何故行此大礼,折杀小人了。”

于公便把景泰帝朱祁钰在内宫失踪之事道了一遍,侯青听了心中了然。

小将雷通一见急道:“既然万岁有了下落,于爷,事不宜迟,快快去接回圣驾,日后再谢侯堂头不迟。”

于公听了点头,接着问众将道:“何人愿陪圣僧前往天宁寺,接回陛下?”

话音未落,雷通起身道:“末将随总管前往天宁寺,将圣上接回宫中。”

雷通说完,于公没有言语,目视侯青,侯青道:“贫僧愿同雷将军前去接驾,只是那山寺很大,有和尚五十多人。雷将军虽勇,但贫僧只能引路,遇有厮杀,人单势孤,恐误大事。”

听了侯靑之言,于公连连点头,说道:“总管之言甚是,—旦接驾不成,有伤圣驾,坏了江山社稷大事。”

于公说完之后,下令道:“雷通小将与总管先行去寺,打探虚实;汤节、刘德新二将随后接应;罗燕、陶谨二将为第三起;第四起为熊义、张岳二将。众将可分头前去。”

八将遵命,出了兵部大堂,堂上只剩下张仪与杜颖二将,于公望着杜颖唤道:“将军可速回右安门,同孙安将军引领一千弓箭手,前去天宁寺,将天宁寺团团围住,不可有误。”杜颖遵命而去。

杜颖走后,张仪笑问道:“于爷,末将有所不知,一个小小天宁寺,为何如此大费周折?”

于公微微说道:“将军请自思量,天宁寺,离元达营最近,—旦他们连通一气,狗急跳墙,数百元人,一拥而致,敌众我寡,非但救不了圣上,还要损兵折将,若事有巧合,正在这时,瓦剌也先大军来到皇城,内外大乱,其祸不小。故本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之,以绝内患。”张仪听了,心中顿悟。

于公稍有沉思,吩咐张仪道:“大内之兵,全数调到了城外,只有御林军三百余人,张将军可拿吾令箭,前往宫中,集聚二百御林军,同本帅前去天宁寺,接应众将。”

张仪不敢怠慢,遵命去了。于公正在堂中等候,少时,张仪率领二百御林军,到了兵部大堂门外,于公赶到了堂外,—见御林军主将陈忠也来了,心中甚喜,随同二将接应雷通等众将去了。

雷通跟随侯青到了天宁寺。雷通一看昔日的天宁寺高塔,今已成堆砾。二人到了寺外,一看正中山门外,用乱砖砌就,左右有两个角门,尽西头有个寺门,却关着。

二人拿出爬墙锁,少时,上了墙头,侯青站在墙头指着院内道:“寺里共有五间正殿,东西有十间配殿,正中高大正殿,是如来佛龛,这西间高大配殿,便是方丈、堂头所居。”

侯青说着,拉了雷通一把,两人轻手轻脚下了院墙,侯青在前带路,两人趁着月光,只见每层大殿,门窗脱落,荒凉无比,满地砖瓦土粪,有几个败叶枯枝,迎风摆动。又过一个跨院,再一细:看每间配殿,却糊着窗纸。侯青道这里是众小和尚居所。”二人悄悄离去。

两人顺着跨院小门,绕到如来佛大殿院中,只见西配房有依稀的灯光。侯靑、雷通二人不约而同直奔窗下,到了窗下侯青听到室内一人说道:“朱祁钰小儿,尚蒙在鼓里,你知某家何许人也。”室内无人回答。

那人又言道:“今日实话告诉小儿,某家乃元顺帝六代玄孙,为报列祖、列宗之仇,为解尔前辈夺我大元江山之恨,老子隐姓埋名,受尽人间苦痛,改名为汪洋,做了大明阉党,历经三十余载,今日才如愿以偿,将尔带到天宁寺。这条暗道是吾先祖——顺帝爷爷所修,尔等蠢才,只道是个枯井。老夫入宫后,花了十年工夫,在宫廷中每口井都查个遍,才找到此洞,不期前天用上了。尔今日如能写出降书顺表,尚可留尔一命,倘若尔言半个不字,叫尔立死吾的刀下。”

屋里汪洋喊完后,不见有人回答,忽听一人粗声粗气地喝道:“皇儿朱祁钰,休要抱有幻想,无人会前来搭救。你的兵部尚书于谦虽然十分精细,诡计万端,他虽可以料到尔在宫中被人劫走了,但他不会找到暗道入口,况且暗道业已被千岁堵死了,快写降书顺表吧。”皇帝朱祁钰仍无言语。

雷通、侯青二人正在窗外窃听,忽闻里间房门作响,二人疾速掩在门后。

少时,里边一人将门推开,刚一探头,被雷通一把拉出门外,未等那人叫喊出来,雷通大手捂上他的嘴巴,侯青来得更快,已割下一条布来,将他嘴堵住了。这时雷通已将他按倒,又用他腰带捆綁了。

二人双双窜入方丈室小门外,只见方丈室内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背向外,手拿明晃晃的宝剑,站在那里,对面之人生得浓眉大眼,满脸胡须,一脸横肉,瞪着凶神般双睛,看着坐在桌前的皇帝朱祁钰,喝道:“今日是尔活在人世上,享受天子福,最后一日了,尔要不写降书顺表,休怪老夫手下无情。”

朱祁钰昂首挺胸,大叫道:“朕即被尔等小人捆来,要杀便杀,再勿多问,降书顺表休想。”

只见那个身材高大之人,闻言大怒道:“殿下,不要和他废话了,既然得不到降书顺表留他何用?先给殿下报了世仇再说。”

那人举起宝剑,往皇帝朱祁钰头上砍去,正在这时,只见一道金光,射向那人脑后,汪洋老贼看得真切,刚喊一个“有”字,金光正打在那人脑后,只听“咕咚”一声,和尚高大的身躯,跌倒在地。

这个当儿,老贼汪洋见事不妙,一脚将西窗户踢开,嗖地跳出了方丈室。

雷通、侯青二人,马上奔到了皇帝朱祁钰身边,皇帝已经吓得昏了过去,只见他头低垂桌上。雷通—看说道:“圣上已吓昏迷过去,堂头好生看护,末将前去追赶老贼汪洋。”说着,转身出了方丈室。

雷通正往前走,忽听寺中钟声大作,雷通暗自思忖道:必是适才逃走的汪洋老贼,前去报警了,少时,院中必有一场大战。

雷通少有所思,急转身躯,回到了方丈室中,嘱咐侯青道:“请总管不要走出方丈室,不可离圣上半步,免得惹出大事来。”

雷通吩咐已毕,噗的一声,将灯吹灭,随手把门掩上,走出方丈室,守候在门旁,静听外边动静。

雷通在方丈室门首,听了一刻工夫,忽听前院有喊杀之声,他急忙跑到了跨院西门,只见一个瘦高和尚和一个胖大和尚,同明将汤节、刘德新大战。胖大和尚手使大铲,抡动如车轮般向二人打来,瘦高僧手使大棍,挥舞如飞,眼见汤节、刘德新二将招架不住。

正在这时,胖大和尚单臂抡铲,向刘德新打来,只听“叭”地一声,刘德新大枪被打作两截。

刘德新一看不好,便向西跨院跑去,胖大和尚追赶不舍。到了西门,刘德新无处躲闪,那恶僧厉声大喝道:“何处狗男女夜入佛寺行凶,哪里走!”

恶僧在刘德新背后,举铲便打,雷通一见若不相救,刘德新必死恶僧铲下,他急忙发了一镖,直奔恶僧面门打去。

胖大凶僧正在追赶刘德新,以为得手,只见迎面一道白光,知是暗器,急忙一闪,躲过了金镖。此时,雷通让过了刘德新,同凶僧战在一处。

刘德新一见汤节战瘦高和尚不下,便前去相助,哪料两人也非对手。汤节稍一疏忽,被和尚朝左肩上打了一棍,和尚一见抢步上前,搂头打去。

忽听殿上大叫道:“贼禿驴,看宝贝取你。”瘦和尚刚一抬头,箭已射到面前,只听那瘦和尚“哎呀”一声,便倒在地上了。

殿上来者明将罗燕,飞身一跃,下了大殿,刚要结果凶僧,忽听殿房上一声断喝道:“无佛佛,小辈休伤吾友,看宝!”

罗燕听说宝贝二字,抬头一看,一道金光:打来,将身一跃躲了过去,殿上之人,飞身而下。

罗燕一看,来人身高过丈,膀宽体壮,一头黄发,满脸黄须,身穿袈裟,手使双锤向自己打来,他急架相还,那凶僧力大,刚一个照面,大锤将罗燕刀碰飞了。罗燕大吃一惊,双足一跃,飞身上了殿房顶上。

这时,陶谨已和凶僧战在一处,凶僧骁勇十分,陶谨一不小心,大棍被打落于地。凶僧正要杀害陶谨,正在举锤之时,一箭向面门射来,凶僧虽然肥壮,但十分机敏,闻听弦声,抬头一看面前一箭飞来,急忙躲闪。罗燕一看箭支走空,心中着急,正在这时,墙上跳下两人。罗燕一看是熊义、张岳二将,不由心中暗喜。

熊义手使双锤,赵岳手使大枪,直取凶僧,凶僧力战二将,并无惧怯,越杀越勇。

少时,张岳稍一分神,大枪挑飞脱手,罗燕在大殿上,居高临下,看得真切,猛地射下一箭,凶僧一听弓箭之声,急忙躲闪,躲过了箭支。然后凶僧又高举双锤,向熊义打来。熊义用锤相架,震得两臂发麻,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但因罗燕在殿上不时放箭,凶僧才未得手。

这时勇将雷通,正同凶僧胖和尚在西院打得难解难分。罗燕在殿上,趁胖和尚不备,一箭射去,凶僧正与雷通酣战,见眼前一亮,急忙低头,左肩上中了一箭。和尚身上虽然中箭,反倒越杀越勇,雷通一看原来是寺中五十余名小和尚,打着灯笼火把,各持刀斧,呐喊杀来,前来助战。

明将和寺院中凶僧正打得难解难分。忽然寺门大开,拥进来二百多名御林军,将众人团团围住。

明将张仪一马当先,高声唤道:“众小僧人听了,今日我等明将,率领官兵,前来天宁寺捉拿北国奸细,此事与尔等众人无关,快快退去,免受刀枪之苦。”

众小僧人听了,一看二百多全是明军,纷纷后退。

张仪见熊义战凶僧不下,势在危机,挺枪便刺,一僧一将两人大战五十余合,张仪越杀越勇,凶僧力不能支,这时只见三层大殿上火光冲天,凶僧一见大笑道:“小辈休要猖狂,少时吾援兵便到了,尔现在已陷入重围之中了。”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