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海无涯的湛卢剑》第十三章 生灵之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周末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日子。

早上8点30分,俞叶弘打开了三绝堂的门,用电水壶烧了一大壶热水,然后就坐在门前的小桌旁,在仍有几分凉意的穿堂风中等待着海无涯的到来。

俞叶弘号称三绝的“围棋、占卜、岐黄”,前两绝倒没什么,第三绝在自我认知与他人评判之间却是差距较大。围棋是硬本事,每盘棋都是输赢分明,几盘棋下来就高下立判,有胜绩在那儿摆着,不需多言、不服不行。占卜本身就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技巧,云遮雾绕、似是而非,要言不烦、大道至简,总是有机会能够得到验证,即使暂时验证不了也会有警示作用,凡是领教过的人也都是深感佩服的。至于岐黄之术,虽然他讲起理论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到底如何谁也没有见识过,更没有体验过,因为谁也没有疯狂到拿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让一个野大夫试试身手的程度。

无法向世人证明自己确是堪当“绝”字的杏林高手,是俞叶弘心里最大的遗憾和不甘。他自问在岐黄之术方面比围棋、占卜创意更奇、造诣更纯,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研究深湛,如数家珍,尤其擅长从调理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入手,通过导引心绪与培固气血,疏经通脉、强骨生肌。有一次酒后他和徐庶吹牛,声称自己在终南山十年研制出一剂绝妙药方,服用一年以上,能让人皮肤如换、眉眼如新。不过所需君臣佐使各味药材都是极难寻觅和炼制的,服用过程也是痛苦到如下地狱。用他的话说,这剂名为“洗毛伐髓汤”的千古绝药是“一般人用不起、一般人受不了”。徐庶则调侃说,这个方子真是生不逢时,从问世到现在还从未遇到一个不一般的人呢。

回到燕都至今,守着三绝堂这个旧书店,俞叶弘平日主要是以下围棋为乐,而占卜不过是兴之所至而偶然为之,类似一个“说破英雄惊煞人”的游戏。虽然来的不少是书店的回头客,是衣食父母,但他自视甚高、门禁颇严,把卖书和下棋、占卜分得很清楚,泾渭分明、楚河汉界。卖书就是卖书,不会因客人买书的多少而奉送一盘指导棋,更不会因此而口出吉言、讨人欢心。因此,他轻易不与人下棋,等闲更不给人算卦。任你是怒马鲜衣的权贵,或者是一掷千金的豪客,都难求他一局棋,更难求他一卦课。他只和棋友或棋友介绍来的棋友下棋,一般只给对眼法的棋友、并且是能够让他一次长考一分钟以上的棋友算卦。这样做也不尽是因为性格孤傲,而是有个道理在里面。他对自己的棋力颇为自负,一向喜欢以“快刀手”自诩。他一向认定“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凡是在对弈中能让自己长考一次超过一分钟的棋手,都可算入有智慧或有悟性之列,都还值得费些心思去点拨一二。而那些愚钝之人既受命运前定之困,又无浴火重生之能,不清楚自己的命运势道,还能过个浑浑噩噩的平静日子。一旦知道太多,除了徒增烦恼再不会有别的结果。

当然,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个月里总有那么一两次碍于情面、迫于情势,心不在焉地与人下盘棋,或是言不由衷地给人算算卦。

俞叶弘占卜的手段因人而异、不拘一格,有时是端详一下对方的天庭地格,然后要言不烦地指点几句。更多时候他是以棋观人然后就棋说事,在复盘中就为对方把了运道之脉、得失之要。只有很有数的几次,他才会让对方随手写下几个汉字或一组数字,据此略微推算一下,然后再提笔推演一番,写下几段话,并就关键之处解释一下。棋友圈里有传说他的六爻卦神乎其神,但几乎无人有幸看到过他掏出那几个古朴斑驳的铜钱。至于大费周章地为人批八字,就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一年多来罕有的两起让他起六爻卦和批八字的,都是徐庶靠着老面子硬介绍来的。

俞叶弘今天为海无涯准备了个全套活儿的算卦。不仅要相相面,还要起一个六爻卦、测一个字,最后是批八字看运道。每次做这种活儿,他要么是跃跃欲试、不禁技痒的兴奋感,要么是莫名的烦躁和郁闷,就像是有一口锅扣在了胸口上。两种状况的分水岭也很清晰,如果是自愿的就是前者,如果是出于面子或者为了生计就是后者。

这次这个全套算卦的活计是俞叶弘自找的,甚至说是他上着杆子求来的。自从那场十番棋之后,那个叫海无涯的棋友就牢牢地长在他脑海里。尤其是对方那种文武兼备、冰火相济的外在气度和内在气质,更是他平生仅见。他忍不住想为对方筹划一番,就像一个高手匠人看到一块浑金璞玉,宁愿分文不取、白搭功夫,也会有一试身手、雕琢一番的冲动。没成想海无涯神龙见深不见尾,一别二十多天没有音信,俞叶弘心里的痒痒肉也一天天疯长,直到实在憋不住主动去找了徐庶,拐弯抹角地暗示和催促徐庶给海无涯打了电话。幸好海无涯也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约定了这个周末上午的见面。

上午9点30分,海无涯如约出现在三绝堂门口。

古话有云:疑而问卜。二次登门的海无涯,心里确实怀揣着一个令人纠结的疑问。他认为,从决策学的维度讲,问卜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有时是在四顾茫然、不辨东西的时候,需要有一点儿启示和提醒,需要为分析和论证找到一个打开僵局的灵感和方向。有时是分析和论证已经穷究人智,却仍是将信将疑、乍前乍却之时,需要能够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这种时候就是取舍之间难以决断,需要为赌一把找到最后一个理由。他现在就是处在既穷究人智、又难以决断,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和最后一个理由的状况中。

虽然基本上得出了结论,中土明教的总坛光明顶应该是在青藏高原西南的冈底斯山,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主观判断,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甚至可能永远找不到必要的证据支撑。更让海无涯困惑的是,就算找到了光明顶旧址,究竟有没有遗落的宝物,能不能找到这些宝物,仍然是个无解的未知数。此行干系重大,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巨大,容不得他费时几个月、花费数百万去试错。从时间成本而论,近半年来特别是经历了“心海慈航”的风波以来,他日益感受到一种来自某个神秘组织无形的压力,他越来越有孤掌难鸣之叹,一个人就算是再有本事也难以和一群人一决高下,更不要说和一个精密构建起来的组织抗衡。他猜测这个组织多半就是“太虚幻境”和“心海慈航”幕后的老板,他也试图去开展一些反侦察、反调查工作。可是一个人的时间、经历和触角毕竟有限,许多事情是心到了手不到、想到了做不到。委托朋友帮忙这个渠道也是缺乏持续性的,可“一而再”却不能“再而三”。对于走出这种困境的唯一出路,他心如明镜、洞若观火,就是必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如何构建这个号称“湛卢剑”的组织,蓝图算是有了,当下最紧缺的就是钱。从经费成本看,此次西行寻宝无疑是一次豪赌,购置各种装备等至少得几百万投进去,就算是顺利拿到了宝物,后期的变现也需要一笔鉴定包装推介的费用。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他此次西行寻宝都是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最无奈的是,此类事情还真难找到可以商量的朋友和可以验证的办法。想来想去,也只有占卜这一条路了。

第二次见面,两人之间随意了许多。俞叶弘一边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搪瓷茶缸为客人和自己泡上茶,一边说道:这茶适合大口喝,虽然入眼的品相和入鼻的气味都不算佳,泛着土黄色且带着土腥味。但是我敢放下大话,入口之后的品味在燕都绝对是独一份,朋友切不可以貌取人。

海无涯闻言端起茶缸,“咕咚咕咚”地连喝了几大口,然后细细品味了一会儿,方脱口说道:果然是绝品,真正蕴含着大自然的钟灵神秀。

俞叶弘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说道:说起这茶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呢。不过今天顾不上说了,咱们先办正事吧。先相面,再起六爻卦和测字,至于八字需要你把出生日期和时辰告诉我,待我静下心来慢慢推演。如何?

海无涯诚恳地说道:如此麻烦先生了。

俞叶弘连声说道:不麻烦。说实话我俞叶弘狂名远播,从不会恭维人。但此时我不得不说,一向不吐真言、只因未见真人。今天能够为朋友占卜,也是我的际遇。再者说了,疑而问卜。你有疑问,正是占卜发挥作用的时候。不过占卜向来是看人易断事难,看走向易断当下难。我尽力而为吧。

说话间他起身从身后的书架下面取出一个褐色的小布袋,又回到桌边坐下,把围棋收进棋盒,然后掂起布袋轻轻一倒,六枚青绿色的古铜钱散落在棋盘上。他抬头看着海无涯说道:你心里存个明确的念想,然后随意把铜钱撒上六次吧。六爻卦测事还算是灵的。至于相面的感触上次已经说过几句了,这会儿就不单独进行了,接下来揉在六爻卦和测字里就是了。

海无涯轻轻搓了搓双手,拾起铜钱在手掌中晃动几下,然后双掌一开,铜钱落在棋盘上。俞叶弘从桌下拿出纸笔,记下卦象,然后示意海无涯再撒。如此反复了六次之后,海无涯端坐不语,俞叶弘则是时而闭目沉思,时而双眉微锁,好是斟酌了一番,才在纸上写下一串文字。然后又凝神静气地思索了一番,他才开口说道:从卦象上看,朋友运道大气磅礴且绵绵不绝,此生注定有一番风云际会、海阔天空,成就一场大事大功。目前虽然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假以时日必有八方英才会聚旗下。

海无涯问道:风云际会,四面天高云淡。海阔天空,满眼碧浪生烟。可眼下心中踌躇的是,不知第一步应该迈往何方?

俞叶弘盯着卦象看了片刻,说道:目前而论,制约朋友大展方略的一个是“财”字,一个是“人”字。聚人需要财,办事亦需要财,而且朋友所需的财是硕大无比的财。从卦象看之,朋友之财运应在西南方位、冰破之时。并且以卦论卦,朋友心中似乎已经有了一个生财之道,只不过此生财之道有违常理、扑朔迷离,简直近于匪夷所思。朋友心中尚有疑虑、不敢确信,恐目标有误、旷日持久而又无功而返、费时误事。我大胆猜测,此疑虑正是朋友刚才默起的念想。不知对否?

海无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此刻对方要的是印证,而不是附和。

俞叶弘也点了点头,继续看着卦象,面色有些凝重地说道:目标是否无误,似乎在较近处的西南方向可有佐证。但是此行间关万里,饥寒交迫、雨雪冰霜尚且不论,而千年难遇之异变、千番难见之异病和千般难舍之异情,恐是朋友要过的三关。能否过去,卦象上也是若明若暗,就看朋友的造化了。

海无涯问道:造化二字此处如何理解呢?

俞叶弘突然增添了几分狂放不羁之气,大声说道:造化者,即天道和缘分也。人力穿凿,终究有限。古往今来,人果能胜天乎?尽人事,顺天意。尽力而为就好。

海无涯说道:谢谢先生指点迷津。在下还想请问,又该如何理解“人”字上的困惑呢?

俞叶弘桀然一笑,有些压抑地说道:朋友虽然见识卓绝、胸怀广大,却也难免没有识人之难、容人之累、信人之殇。

稍待片刻,他又说道:干脆我就把测字和相面结合起来,给你讲讲这个人字吧。

海无涯闻言也面色沉重起来。问道:正要恳请先生教我。

俞叶弘轻咳两声,缓缓地说道:以下所说并非卦象昭示,而是我十多年来自悟所得,也是我与朋友几面之会的感悟所得。通常所言,人是大自然的生灵,但生和灵却是两个彼此相依又各自独立的范畴。在一个人身上,生与灵不是非生即灵或者非灵即生的两极对立,而是从零到一百的不同比例组合。生或灵是零或一百的人没有,即使佛祖耶稣也做不到。但是,大半是生或大半是灵的状况完全可能存在。比例的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也会有极大的不同。生是生存的状态,是一种以肉体满足和舒适为尺度的活动。灵是生活的境界,是一种把灵魂快乐作为终极快乐的无悔追求。

海无涯凝神静听,俞叶弘越发来了精神,起身在小桌旁来回踱步,还不时挥一下右臂,侃侃而谈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是生灵而只能算作是生,他们有气息、会说话、能行走。但除了吃饱穿暖、食欲**,却没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和境界渴望。有些人是生更是灵,他们孜孜以求的是精神价值的实现,裴多菲的那首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是这种生存状态的形象诠释。当然,无人能够纯粹靠精神需求而活着,不论有多高的精神境界不吃饭总是要饿坏的。但是物质满足有一个最低限,或者叫维持生存的物质满足线。这条线即是生与灵的分界线。一个显著标志是,在实现了基本物质满足之后,仍然需要不断拔高物质标准来满足精神需求的就是生,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借助外力和物力来打理自己的精神需求。如追求奢华的人,追求虚荣的人,表面上看是物质满足线比较高,实际上却是灵的比重太低,低到了只能产生低级精神需求如虚荣、炫耀等的程度。

海无涯也站了起来,目光追逐着俞叶弘问道:那我要找的是怎样一种人呢?

俞叶弘不假思索地说道:朋友要寻找的应该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生来就是为了精神世界的满足而活着,锦衣玉食不足以点缀他们的快乐,高官厚禄不能够支撑他们的自尊。他们向往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一种在畅游人生的同时俯视人生的境界。

海无涯击掌赞道:先生高论,大慰我心。下面容在下为先生之宏论作一续篇如何?

俞叶弘先是端起茶缸喝了口水,然后说道:朋友请讲。

海无涯笑了笑,不疾不徐地说道:不承认人的先天禀赋差距,是一件愚昧到了可笑的事情。从生下来那一刻起,人的智力、品格就有着基础性的差异,生和灵之间的比例组合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然在一生的经历中生与灵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生的比例增加意味着平庸或沉沦,灵的比例增加意味着升华或嬗变。但是这种后天的变化都不是质变性的,穷途末路的雄鹰架子依然不倒,洋洋得意的草鸡底气总是不足。先天为灵即使平庸或沉沦,也是灵的平庸或沉沦。先天为生即使提升或嬗变,还是生的提升或嬗变。因为知识和修养难滋于灵,聪明和智慧不等于灵,成功和地位更与灵无关。现实中有些学历很高的人,知识很丰富的人,从事的职业很有文化味的人,以海某的一孔之见,照样是生而非灵。

俞叶弘高声赞道:说得好!

海无涯笑着解释道:有些道理,在字面上看数遍也未必真正能懂,需要一个活灵活现的标本才能彻底悟透。在下彻底悟透这一点,就是得益于两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

俞叶弘饶有兴致地刨根问底,海无涯就给他描述了两年前那次同学聚会的情景。

两年前春节期间的那次高中同学聚会,借助高中毕业十周年的纪念意义,四十二名同学竟然一个不少、全数到齐,实现了难得的大团圆。两个组织者也是一官一商、一雅一俗,搭配的甚是合理。一个是景天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顺风顺水、高歌猛进,当时已经是毫都市政府经贸委副主任的官场精英闫晨。另一个是高考落榜回到城中村、经过一番奋斗俨然是成功企业家的小富翁宋成城。海无涯正是从这两个组织者的身上真正领悟了人的生灵比例组合具有先天性的至理。

在中学时代,闫晨是比海无涯还耀眼夺目的男神级人物。他不仅是学习尖子,而且是文艺体育尖子。他多才多艺,是小提琴六级和民族唱法男高音,还是足球前锋和羽毛球全校单打冠军。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读研、出国等机会,主动要求回到家乡毫都,立志要从基层干起、从实践干起。几年下来乘着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东风,凭着景天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个人的聪颖天资,他成为市直机关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之一,前程不可限量、前途一派光明。而宋成城学习虽然也很努力却因天资所限而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回到了村里当了一名农民。幸好自己是一个为人勤奋做事踏实的人,此后趁着渐起渐浓的市场经济大潮,从做刷墙批灰、修门换窗起步,十年下来小有所成,拥有了一家中等规模的装修设计公司,本人也通过自学考试读完了大学本科。

海无涯冷眼旁观,这样两个人在同学会上的表现,恰如一种表里相悖的角色反串,颇有几分荒诞剧的味道。闫晨满嘴新词潮语,简直像一个新时尚的宣讲机器。宋成城一如从前地木纳少言,偶有发声也是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大实话、大白话。可是海无涯感觉到的是闫晨令人窒息的俗气,这种俗气来自充满心灵的功利和算计。显然闫晨热心张罗这个同学会,不仅是为了炫耀,还是为了挖掘和整合同学中的人脉资源为己所用。整个聚会过程中,他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实施的是精准交往,不做无用功、不喝扯淡酒。海无涯注意到,闫晨的目标是一些地位虽不显眼实用价值却不低的几个同学。如有一个女同学是重点小学的班主任,他就格外亲近一番,并专门半开玩笑地说一句“以后有同事的小孩上学就找你啊”。有个男同学在交警上担任中队长,他就刻意多碰了两杯酒。有个当儿科医生的女同学,上学时是丑小鸭级的人物,根本入不了闫晨这个男神的法眼,而这会儿男神却主动要求与丑小鸭共唱一曲《在雨中》,丑小鸭激动的脸都憋红了。

海无涯暗暗琢磨一番,看透了闫晨的意图所在。这种做法叫做“降格交往”,利用自己与对方社会地位上的势差达到低成本获取资源的目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毫都这种中小城市更是处在高密度人情网的笼罩之下。朋友多了路好走,熟人多了事好办。一个副处级的经贸委副主任,在自己分管的领域里还算是个人物,但是出了自己的领地办起具体事来照样是捉襟见肘、四顾茫然,一个重点小学的班主任绝对不买他的帐,交警的中队长也未必会把他放在眼里。而有了同学关系就不一样了,他的副处级身份就被激活了,就好使了。

海无涯心中感慨一番,倒也得到不少启发。摒弃自私自利的功利心和自作聪明的小算计,闫晨挖掘资源、整合资源、营造资源的强烈意识和灵活手段还是值得学习的。他的毛病是少了“待人以诚”这个浑厚不绝的内力,有的只是一味取巧的招式。

在上中学时,海无涯和宋成城交往不多、印象淡漠,今天一见却大生好感。虽然宋成城仍然是木纳少言的样子,却成熟了许多、自信了许多,用无声的旋律演奏着真情真义的同学之歌。不论是海无涯这样海龟中的珍奇海龟和闫晨这样职场精英中的领军精英,还是那些教师警察医生等功能符号显著的角色,或是一些工人、个体户、无业游民等,宋成城都是不卑不亢,一视同仁。他把名片发到每一个同学手中,并且都附有一句同样的话,“家里有装修了找我,一律打七折,保证质量,赚个微利”。也有个别同学躲到一旁嘀咕他趁机在拉生意,但是海无涯却从那双了无波澜的眼睛中感觉到,他没有拉生意的念头,有的只是给同学帮忙的一片心意,和实现了这片心意之后的快乐。

海无涯把宋成城记在了心里。虽然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助这个老同学一臂之力,但是在聚会曲终人散的混乱中,他还是瞅机会和宋成城聊了几句,邀请这位老同学在方便的时候到燕都一游,叙叙情意,也顺便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