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医家天下》第十五章:二次比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准备充分,袁家的西医诊所,在短短的六个月,便完成了从选址、设计、装修,到配置仪器、药品采购、人员召集等工作。

对于何少英要去袁东华的西医诊所上班,陈济仁并没有表示太多的反对。

在陈济仁看来,他们几个人彼此之间毕竟还是同学和朋友。自己这段时间虽然遭遇了两次“暗算”,但陈济仁并不认为袁东华知情,更不相信他会参与。

西医诊所初创,何少英主内、袁东华主外,各种事情忙得昏天暗地。

这段时间的陈济仁和李跃亭,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在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的前提下,几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去杭州、广州等地的药厂进行考察。

这些生产状况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的中药厂,验证了陈天寿此前的担忧,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比如一些小的药厂,药厂里面基本的干净、卫生就难以保证,生产的药肯定存在着安全隐患;

比如一些大的药厂虽然干净整洁,但中药的配比难尽如人意……

但这些工厂,不管是用煤油机,还是电动机,工作效率、生产能力等等,都给两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广东的大奥药厂为例,因为定制的是德国先进的机器,生产工艺和流程也非常先进,他们生产的保持丸,不仅满足了本地的用量需求,而且还满足了香港、澳门等地的需要,甚至还远销南洋地区。

这次外出考察,不仅让二人对建厂大规模生产中药,有了足够充分的了解,更让他们开拓了眼界和胸襟。

尤其是对陈济仁来说,从小到大,他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杭州。他眼里的世界,无非就是歧黄之术、治病救人……

返回绍兴后,陈济仁正式给父亲陈天寿提出建议:我们天禄堂要建厂,不仅要在绍兴建厂,而且要提早筹划和打算,争取几年后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建厂;

而在建厂的同时,还要争取把医馆开到杭州去……

陈天寿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只是对自己的儿子说,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就像中医中药治病救人一样,必须要以审慎的态度,多用和缓的方子,如此,才不会事倍功半。

…………

西医诊所正式开业,虽然应诊者不多,但也足够袁东华、何少英忙得不亦乐乎。

和袁东华想方设法扩大影响、试图一鸣惊人相比,何少英的心思要简单的多。

她一有时间就琢磨,如何与陈济仁进行第二场中西医比试。

第一场比试,何少英明知天禄堂治疗伤寒病是“圣手”,依然选择“硬碰硬”,足见其勇气与魄力。

按照袁东华的意思,第二场比试,何少英完全可以选择西医比较擅长的疾病,比如白内障、疝气、阑尾等手术。

这些简单的西医手术,经验足、容易做、见效快。

但何少英就是何少英,她定下来和陈济仁进行的第二场比试,竟还是天禄堂一直引以为傲的儿科。

“儿科治疗确实是天禄堂所长,但中医不是说‘百病易治,咳嗽难医’,我可以和济仁比幼儿咳嗽治疗。”何少英狡黠地一笑,“再说了,我这次有把握。”

袁东华苦笑着摇了摇头,不好再说什么了。

…………

当何少英告知自己,他们第二场要进行儿科比试时,陈济仁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陈济仁随即表示,“少英,我们选一个别的比试如何?”

“是儿科,是儿科,必须是儿科!”何少英决定下来的事,果然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既然你决心已定,我当然会全力以赴。”陈济仁气宇轩昂地说。

他明白,他和她之间的比试,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输赢,更关系到中医和西医之间的种种。

“你定好时间和地点,随后告诉我就行。”陈济仁的话温润如玉又不失分寸。

“不能在新开的西医诊所,条件有限,而且地方狭小,而且你肯定会说不公平。这次还是去教会医院,院长这次也表示会大力支持,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比试条件。”

“还有就是,济仁哥,这次我带两个护士帮忙,就我们三个人。”何少英这句话,显然话里有话:这一次,她不想让袁东华再参与。

在儿女私情方面并不开窍的陈济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次我还带着阿虎吧。”

…………

“你们中医不是说‘百病易治,咳嗽难医’吗?那我就和你比试儿科的咳嗽治疗。”

在教会医院见到陈济仁,何少英狡黠且信心十足地说。

和何少英一起的,是两位年轻的护士,小魏和小孙。

据何少英介绍,这俩人是他们的西医诊所,从杭州的医科学校新进招聘来的。

“陈先生,我以上帝的名义保证,和上次一样,我会对你们这次的比试,进行公平对待。”经过上次的比试,教会医院这位慈祥的院长,显然对陈济仁有了初步的了解。

面对这位慈祥的长者,陈济仁显得非常谦卑,他恭恭敬敬地给院长鞠躬,“感谢院长的照顾。济仁当尽己所能,认真对待这次比试。”

和上次比试一样,教会医院继续为陈济仁、何少英选了两位检验指标相近的孩子,并提前给孩子的父母和亲人进行了充分沟通。

因为和成年人不一样,面对生病的孩子,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往往会显得急躁而心焦,他们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被治好。

白家和张家的患儿,都是四五岁的光景。在绍兴冬天湿冷的天气里,两个孩子先是感冒,继而咳嗽,继而低烧,一个多月的时间,辗转找了五六位中医,但咳嗽就是不见好转。

反反复复的咳嗽,把两个孩子折磨的憔悴而孱弱。本着“且试试看”的态度,白家和张家来教会医院“试试运气”。

尽管此前口口声声称“不再相信中医”,但听说是天禄堂的少东家手把手给自己的孩子治病,白家人还是爽快地答应下来。

而张家人则表示,被中医“伤透了心”的他们,愿意让孩子尝试一下西医。

接手白家孩子后,陈济仁不敢怠慢,望闻问切,一丝不苟。

陈济仁见患儿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缓,无明显虚象,从痰瘀论治,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陈济仁开了三帖药,在方子里用了柴胡、赤芍药、当归、生地黄、川芎、桃红、枳壳等,亲自煎服,和孩子家人一起,给孩子喂下。

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陈济仁在给孩子针灸的同时,对孩子每天两次进行推拿,首开天门、次推坎宫、下推膻中、按揉天突、轻揉肺俞。

三天过后,白家孩子的情况已经有了明显减轻。

…………

再看何少英和张家患儿那边。

有了上次的教训,何少英明白,自己的劣势在于临床经验太少。

于是在此次比试之前,她去杭州的教会医院,专门请教了有口碑的西医,咨询了各种儿童感冒、咳嗽的症状辨别、对症给药、病期护理等。只是笔记,便记了厚厚一本。

她甚至在杭州请教了一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告诉何少英,按照中医的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咳嗽的治疗,不仅仅是单纯止咳……

正是有了这些从中西医那里学来的经验,何少英才有了足够的底气。

何少英诊断后发现,张家患儿咳嗽时伴有低烧,先给孩子退烧,是第一位的。

何少英拿出好不容易得来的阿司匹林,这也是她的“秘密武器”,严格按照剂量给孩子服下。

发烧退去后,在给孩子止咳之前,何少英第一步做的,是先给孩子排痰。

只见何少英手掌五指稍屈,握成空拳状,以手腕的力量迅速而规律地叩击孩子的背部,由下至上,由外至内,一边拍背一边轻声地哄孩子咳出痰液。

与此同时,何少英告知张家太太,每天每顿饭饭后的一个时辰,都要给孩子进行这种方式的排痰。

在帮助孩子排痰的同时,何少英对房间和环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清理。

她嘱咐孩子的家人减少探望,陪伴孩子的父母都要洗澡并勤换衣服,尽可能地减少过敏源;她要求医院提供清洁无烟的碳炉和足够多的温水,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何少英亲自给孩子配药,将药片研磨成粉末,用温水调试后慢慢地喂给孩子。

何少英在孩子面前的细心与温柔,连护士小魏和小孙都感到非常意外。

平时那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何少英,照顾起孩子来,表现出惊人的耐心和细心,显现出女人特有的细腻与包容。

两天后,张家患儿的情况,也有了好转的迹象。

但在第三天,何少英这边还是出了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