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演义》第十三节风波迭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加官进爵是人生乐事,到曾府贺喜的人几乎踏破门槛。

曾国藩和他的门下弟子李鸿章、郭嵩焘等里里外外的忙了个不停。所有来祝贺的宾客,曾国藩吩咐一概不受贺仪,知交、相熟的也不讨这个没趣。字幅、条屏收了不少,真正是秀才人情纸一张。应酬到晚间,人才稀疏下来。

人渐稀少,可是曾国藩反觉得少了一个人没到。他几番想叫住李鸿章有话问他,可是李鸿章却似有意避开一般。曾国藩暗自纳闷,又不便明言。

就在此时,家人来报,有客到。曾国藩接过帖子一看,上面写着“眷门生周中华恭贺恩师升授礼部右侍郎”。

曾国藩心中一阵高兴,脸上仍平静如常,吩咐道:“快请进来。”李鸿章在一旁看在眼里,心中偷乐。

只见周中华打扮得齐齐整整,潇潇洒洒,快步来到堂前,远远看见了曾国藩便行请安大礼:“学生周中华给恩师请安,恭贺恩师升授礼部右侍郎。”

曾国藩以手搀起周中华,说道:“中华无须多礼,起来说话。”

周中华站起身来又说道:“恩师勤勉于政事,公忠体国,乃国之干才,日后必可步步高升。”

曾国藩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国藩能有今时今日之爵禄,乃是皇上的天恩,为臣子者,理当兢兢业业,竭力报效。正是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也。”

李鸿章在旁忽然说道:“门生有一事不明,还请恩师示下。”

曾国藩奇道:“少荃有何事不明?”

李鸿章诡笑道:“门生似乎听见中华与恩师已然以师门之礼相待。门生愚昧,不知中华是何时投在恩师门下,门生未及恭贺,请恩师明示。”

曾国藩呵呵而笑,道:“少荃果然促狭,你这是明知故问。我又岂是言而无信之人,也罢,自今日起,中华便为我门下弟子。”

李鸿章于是请曾国藩上座,周中华跪拜在地,朗声道:“门生周中华叩拜恩师。”

曾国藩笑道:“无须多礼,起来说话。有中华你这样的弟子,真可谓是人生快事。”

李鸿章在一旁笑道:“鸿章恭贺恩师,今日又收得一个得意门生。” 郭嵩焘和曾府的家人也上前道贺。

周中华道:“今日恩师升迁,门生来的仓促,未及准备贺礼,些许物事。请恩师笑纳。”于是吩咐把贺仪呈上。门外有两个李显章的家仆,乃是专门挑了礼担随同而来,这时将备办的礼物一一呈上。

首先打开的是两个布包,里面各是一套古籍善本。曾国藩连忙拿起来看,一套是《明南监二十一史》,另一套是《淳化秘阁法帖》。

这两套善本,对于曾国藩这等“行家”来说,不啻于珠玉珍宝。曾国藩捧在手中,细细翻看,不论是纸张、刻印、钤印,无不证实此乃真本。曾国藩心中委实爱不释手,郝然道:“中华这等厚赠,如何使得。”

周中华道:“门生一片诚心,这些善本书籍在恩师手中才算是得遇知音。” 曾国藩假意责备道:“中华今后不必如此,叫我如何心安。”

周中华又拿起另一个卷轴,说道:“门生听闻穆相与恩师昔年也有知遇之情。门生自作主张,觅得一幅画作,还请恩师代呈穆相。”说话间徐徐展开画轴,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周中华道:“此画非宋人张择端原物,据说是明代仇瑛所作,门生愚昧,还请恩师裁断。”

曾国藩放下书籍,吩咐家人掌灯伺候。灯光之下,看得清清楚楚,果然是仇瑛摹本。但仇瑛也是明代的画坛大家,他的摹本也是非常珍贵。

曾国藩欣赏画作,不时啧啧有声,心中暗想,周中华此人果然不同寻常,见识锐利,这幅《清明上河图》摹本确实投穆彰阿所好。

李鸿章在一旁也是暗自留意,心中思忖,这周中华心思细密,投人所好,出手大方干净,叫人难以推却,这种“天赋”,常人难及。

周中华自伍汉峰处借得一万两银子后,立刻便去寻找雷啸林。由雷啸林陪同,在京师中几家有名的古玩铺子中仔细寻找。雷啸林与这古玩字画也颇有心得,一番寻觅后,方才购得这三件书、画,共用去五千两白银。另外五千两银子,他请雷啸林票号中的伙计专门转送了借贷给曾国藩银两之人,就说是曾国藩所还的借款,此事曾国藩日后才知,更是佩服这个弟子诡计刁钻。

周中华这番作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须知这《陈革新图强策》中所言其实干系甚大。此策中言论、建议与当时的政治风气可以说是完全相悖。要当时的顽固、守旧势力接受这一番激进的主张,无异于比登天还难。然而,如果“奇迹”出现,皇帝与朝中的主要大臣能接纳这些主张,自上而下的实现变革,或许可将即将来到的太平天国变乱弥消于无,而此后的国运发展也不可估量。诚如此,花费这么一点点成本,采取这么一点点手段,来笼络曾国藩和穆彰阿,那还是值得的。

至于这些“投人所好”的伎俩,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中比比皆是,随便拾几个“双规”官员的事迹就可以发现。以“未来”而用于“现在”一样通行,或许,这本就是一脉相传的不二法门。

晚饭之时,曾国藩又向周中华问起面相之事,周中华早就想好一番说辞,只说是家学私授,存于一心,不立文字,亦不外传。曾国藩只得作罢。

数日后,李鸿章奉曾国藩之意,急匆匆来寻周中华,脸色阴沉。周中华心中暗呼大事不妙。

随同李鸿章来到侍郎府中,曾国藩已等候多时。曾国藩于是将呈奏事宜详细告诉了周中华。

数日前,曾国藩将那幅仇瑛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专程送到穆彰阿府上,并且将《陈革新图强策》之事与穆彰阿商议。穆彰阿揣测圣意,本不同意将《陈革新图强策》上奏道光皇帝,恐有不虞。曾国藩道:“余以一介贫窭,而跻身六曹,且兼摄两职,益当尽忠报国,不得顾身家之私。” 曾国藩是二品大员,有据折专奏之权,于是执意上奏。

谁料此时道光皇帝病榻缠绵日久,本已颇为焦躁。一见此策,顿时勾起他败于英人,被迫签约的心病。盛怒之下,批示军机,“狂生论政,有悖纲常。曾国藩办事糊涂,交部议处”。本来立时就要军机拟旨,若非曾国藩圣眷正隆,又有穆彰阿从中周旋,才将一场风暴弥于无形。议处下来,“曾国藩罚俸半年,著将周中华严加申饬,三年之内不得参与科举”。

周中华听到此处目瞪口呆,自己和伍汉骏一番良苦用心,都化作灰飞烟灭。眼睁睁,看着这堂堂中华就要进入一场风暴之中,却是无能为力,只觉心中酸楚不已。自己倒也罢了,原不指望有“奇迹”,只是伍汉骏如何面对这场打击。还有“恩师”曾国藩,险些让他也卷进一场不该发生的**。

周中华想到这里,不禁有些动容,语带哽咽,说道:“此番进言,连累恩师险遭不测,门生情何以堪,又何以处?门生这里给恩师赔罪。”说罢跪在地上,俯首不起。

李鸿章愤愤道:“皇上病重之躯,视事不明。恩师进谏忠言,反遭处分。鸿章这就去联系几位御史,明日再上奏章。”

曾国藩叹了一口气,搀起周中华,说道:“正所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只要恩出自上,做臣子的,又怎可有怨言。我虽非骨鲠之臣,但是为国建言这点骨气还是有的。此事是我筹谋不当,时机不对。不与中华相干。少荃也不必再行妄动。只是可惜中华你一片赤忱,反遭申饬,而且三年之内,不得参与科举。唉,这才是可惜之至。”

对于周中华而言,科举不科举本不在话下,如今听曾国藩这番言语,足见其确有“名臣”之量。

回到铁狮子胡同,周中华将此事悉数告知李显章、李荣章、伍汉峰和伍汉骏。众人无不唏嘘。伍汉骏更时嚎啕大哭,立时就要去叩阙上书。众人好一场劝解,伍汉骏才不再执意。

次日,林人杰和李鸿章联袂而来,相约众人去“燕春楼”喝酒、散心。一连几日,众人都是以酒消愁。

这一日,李鸿章又来寻周中华,约上伍汉骏一起去郊外游览。

出得门外,一辆马车依然备好。周中华问道:“少荃兄今日欲带我们到哪里?”

李鸿章笑道:“今日春光明媚,大好男儿不可再沉迷酒色之中。我们去卢沟桥。”周、伍二人上车之后,李鸿章亲自驾车,扬鞭喝道。

马蹄声声,得得前行。出得永定门一路向南而去,但见繁华稀少,眼前平展展、绿油油一片田野,正是乡间景色,春意盎然。李鸿章此时挥鞭数下,马儿疾驰而去,扬起黄尘半天。

不多时,眼前一条大河,正是永定河。河床半露,水浅见底。一座石桥,势如长虹,横亘两岸。此桥正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清康熙三十七年曾经重建。此桥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卢沟桥桥面宽绰,桥身全部是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桥下共有十一个券孔。桥两侧的望柱柱头雕刻着莲花宝座,宝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栏板,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都雕刻有石狮,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

卢沟桥的两端各设有华表四根,甚为壮观。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一座碑亭内竖着康熙皇帝重修卢沟桥的御碑;另一座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御书“卢沟晓月”碑。

三人在桥上流连观赏,对桥上的雕刻赞叹不已。

周中华此时却有一种悲凉之感。一百多年后,正是在这座著名的石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所受的苦难,至此为甚。一百多年的屈辱和苦难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历史可以让他重演吗? 可以改变这个历史的宿命吗?

周中华在内心反复问自己。“精卫填海终不悔,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喃喃自语,无意中说了两句无韵之句。

伍汉骏在旁边隐约听到了他的这两句话,也猜测到了周中华此时正在感慨。他复述着这两句话:“精卫填海终不悔,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人比肩而立,一如在海上两人初识相论之时。周中华顿感数日来的阴霾散尽,胸中涌起一股“天既降任于我,大任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

李鸿章也闻声看来,三人都有惺惺相惜之意。

三人缓步来到马车边,正欲登车离去。只见远处一片哭闹,一群人向这边走来。

周中华眼力最好,隐约看见似乎是一群人被押解而来。人群渐渐走近,押解的似乎是京师中的八旗禁军,约摸有十几个人,为首的竟是旧相识,四贝勒奕诨。

只见这些被押解的人群,大概也就是二十来个,净是些老弱妇孺、贫病残疾。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形容枯槁。

那八旗军士见人群中有一老人行走缓慢,上前便是一鞭子,喝骂道:“你们这些贼寇,走路拖拖拉拉,看我不把你打死。”老人吃了一鞭,立刻倒在地上,挣扎着要爬起来,苦于无力,在地上只是喘息。那军士上前又是数鞭,夹头夹脑,直打得老人翻滚躲避,哀嚎不已。一个年轻女子,直唤父亲,上前搀扶,也被打了几鞭。

那女子哀求道:“大爷行行好,我们都是好百姓,不是强盗,求大爷饶了我们,放我们一条生路。求求你们了。”

那军士道:“你们这些捻子,都是乱臣贼子、朝廷的钦犯。大爷奉了上命,谁敢放你。快给老子起来。”话语之间,又是一顿乱鞭。

周中华三人都是豪强仗义之辈,本当上前劝说。听到军士说到这些人是捻子,那是朝廷的叛逆、缉拿的钦犯,不便多管。于是摇摇头准备离开。

捻子,又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一般数十人至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出则为捻,居则为民,互不统属,各部首领皆称为“捻头”、“趟主”等。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起源于清初,成员主要为农民、盐贩、渔贩、游民、裁撤的兵勇等。捻子早期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直隶间护送私盐,时常与清廷发生武装冲突。至道光中后期已逐渐发展成农民武装,时有零星起义。因互不统率,缺少配合,又无根据之地,流窜各处,虽极易为朝廷所扑灭,然而朝廷也很是为之头疼苦恼。

京师重地,本来没有捻子作乱。一月之前,有小股捻子因为私盐被查,聚众闹事,早被镇压。眼前这二十余人,却是这京师中的八旗官兵,将贫苦的流民当作“钦犯”,杀良冒功,以邀升赏,那是极平常的事了。

四贝勒奕诨也在八旗营中吃一份饷,近日因为手头不宽,所以纠集了一帮旗下子弟,出城“建功立业”,也好搜刮一番。此时奕珲见那女子还有几分姿色,于是上前道:“你这娘么,倒还有孝心。放了你老子也行,只要你把衣服脱干净,让大爷我乐上一乐,一高兴,就放了你老子。”一边说着一边就对那女子动手动脚。

那女子苦苦哀求,只听得衣服撕裂之声不绝,奕诨竟是要强行无礼,一众军士在旁哄笑不已。

三人在旁气得肺也要炸了,周中华忍不住就要上前动手,李鸿章厉声喝道:“你们这帮无耻之徒,明明是良民,偏偏诬作乱党。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欲行非礼。真真岂有此理,还不与我住手。”

奕诨一见有人管“闲事”,再看这人,竟是和自己有仇的李鸿章,正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奕诨狞笑道:“真是冤家路窄呀,老子正想找你呢,你今天倒送上门来了。姓李的,放识相点,这些人可是朝廷的钦犯,你可别趟这个浑水。大爷我今天兴致好,你快点给老子滚蛋,别讨没趣。”

旁边的一众军士纷纷拿着刀枪对准了三人,乱嚷乱骂。

就在此时,那地上的老汉爬起身来,叫道:“我和你拼了。”扑向奕诨,将他一头顶到地上。奕诨恼羞成怒,抽出腰间的快刀,只见献血淋漓,那老汉竟被他劈倒在地,死于当场。那女子一见之下,惨叫了一声,一头向桥栏撞去,脑浆迸裂,眼见也是丢了性命。

周中华见到这般人伦惨剧,只觉得心如绞痛,睚眦俱裂,数日来胸中压抑的怒火再也按耐不住,大吼一声,冲上前去,只一拳便将奕诨打倒在地。李鸿章也冲了上去,拳打脚踢。

奕诨吃痛,大声叫道:“李鸿章,你们竟敢打我,你们和这些捻子是一党的,你们也是朝廷的钦犯。二狗子,你还不让弟兄们一齐上,宰了这几个叛党。”

那绰号叫“二狗子”的八旗军士,原本就不知道这李鸿章是何许人也,一见奕珲吃亏,于是呼喊这一帮八旗子弟群涌上前刀枪并举,乱戳乱砍。

周中华见军士人多势众,又都有兵刃,自己是不怕,只是伍汉骏是个文弱书生,刀枪无眼,可别误伤了他。于是夺过一杆长枪,一阵挥舞,将众人逼退,叫道:“少荃、汉骏,今天他们人多势众,又有兵刃,我们暂且回去,再作商量。”

李鸿章也知今日情势危急,于是拉着伍汉骏向马车跑去。周中华用手将奕诨牢牢夹住,挡在身前,为李、伍二人断后。

李鸿章将马车赶动起来,大声喝道:“中华快来。”周中华见那“二狗子”挥刀作势,忙将奕诨往那“二狗子”怀中一推,纵身跳上马车。只听得一声惨叫,那奕诨竟被“二狗子”手中的快刀捅了个透心凉。

(俗了点,请别见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