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演义》第十六节棋逢对手(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国梁屯兵仓头之后,立刻与下蜀镇清军联络,约期合围进剿。和春和吉尔杭阿大喜,周中华也极为赞同,于是定在九月二十五这一日,各军分进合击,务必将太平军一举全歼。

咸丰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晚,长江江面以及镇江各处县镇忽起大雾,遮天蔽日,潮湿不堪,尤其是早晚之间,数步之外难见人影。这场雾直到二十四日深夜仍未散去。

沪军大营安在下蜀镇之北的柴湾村,邻近长江,雾气更甚,周中华严令各营小心戒备,以防敌人偷营。

这一晚周中华在军帐之中忧心忡忡,不知合兵进攻一事会不会因雾改期,思来想去,决意连夜赶往下蜀镇吉尔杭阿大营会商。

周中华乃与王韬等幕僚率亲兵护卫数十人轻骑而出,只是霜重雾浓,策马缓行,速度极慢,走了半个多时辰,还没离开沪军的防区。周中华一边驭马,一边与王韬低语商谈,正在此时,忽听得连声巨响,震耳欲聋,大地似乎也在簌簌发抖。周中华辨别方向,心中一惊,大喊道:“不好,火炮营被袭。”调转马头,顾不得道路难辨,马上加鞭赶往火炮营方向。

王韬等人此时也幡然醒悟,急忙跟随周中华返回,只是心中纳闷,沪军火炮营深处后方,前有沪军陆师,左翼有绿营八旗,右翼长江之中有沪军水师游弋,这太平军如何能穿过沪军层层防御,深入敌后偷袭火炮营,莫非是从天而降?

众人凭借着依稀的记忆,在浓雾中疾行,恰似盲人瞎马,心中恐惧之意油然而生。然而令众人更为惊惧的是,在连续爆炸声之后,四周喊杀声哄然而起,下蜀镇方向也传来连绵的枪炮声。无疑,这是太平军先发制人,绕道于清军防线的背后,乘着大雾发动了突然袭击。

浓浓的大雾、微弱的月色、密集的枪炮,横空出现的太平军,一个个谜团,令周中华如在梦魇,如堕迷障,困惑不解,心急如焚。沪军乃是周中华心血所凝,尤其是火炮营,可算是沪军的制胜法宝,此时火炮营遭袭,不亚于在周中华的心口插上了一刀。

周中华打马疾驰,他的坐骑枣红马乃是阿拉伯名种,购自于英国人,名唤赤焰,神俊之极,往日奔跑起来如风驰电掣,此时快马加鞭,竟然将其余人远远抛在身后。

看看将到火炮营阵地,此时风声渐起,大雾也已慢慢散去,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火药的气味,爆炸燃烧的火光分外明亮,远远看去一片狼藉,周中华急怒攻心,纵马上前。

突然,一个身影出现在马前,飘忽如鬼魅,剑光似秋泓,周中华下意识的勒马停步,与之同时,一只羽箭破空而来,正中周中华左肩。

周中华只觉疼彻入骨,从马上栽倒在地,还没等站起身来,后脑又受到重重一击,霎时间意识模糊……

※※※

燕王秦日纲与冬官正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皆为太平军名将,机智果断,任一人都可独当一面。当张国梁屯兵仓头之时,三人眼光锐利,立刻看出形势对太平军极为不利,有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之虞。此时必须当机立断,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陈玉成提出三个建议,遣一支劲旅,迂回到仓头、下蜀镇之南,攻击清军最为薄弱的左翼,亦即吉尔杭阿与和春的绿营、八旗;另遣一支精干的小部队,从清军罅隙之间穿过,与被困在高资镇的吴如孝联系,约期合击,拊攻清军之背;对于清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沪军,则以暗夜偷袭的方式,先攻击其火炮营,再近身肉搏,如此便可使沪军火器无法发挥威力。

对于陈玉成说出的这三条计策,秦日纲和李秀成都称善不已,于是照计行事。

李秀成所部以骑兵为主,迂回包抄自然非他莫属;穿插入敌后、与吴如孝约定日期,则必须胆大心细、智勇双全之人不可。

三人苦思冥想,虽然有一些人选,但都不足以完全胜任,最后陈玉成毅然请命,亲自走这一趟,偷袭沪军火炮营之事也由他一力承担。

秦日纲本不赞成陈玉成冒此风险,但形势危急,且除陈玉成外,一时再无他人可以托付,最终只好同意。三人约定,由陈玉成先潜入清军后方,等到与吴如孝约期之后,便偷袭火炮营,炸毁火炮和弹药。届时以爆炸声为号,秦日纲正面冲击,李秀成从南向北,吴如孝从东北向南,三军合击,大破清妖。

方略既定,便是等待时机。

下蜀镇由和春的八旗和吉尔杭阿的绿营驻守,营盘相接、堡垒毗连,很难穿插而过;下蜀镇的北面便是沪军驻扎的柴湾村,此处盘查森严,更难逾越。

陆路不行就走水路,长江上虽有沪军水师,且战船巡弋不止,但江面宽阔,百密难免一疏,只有从这里做文章。

九月二十二晚,天赐良机,大雾弥漫,伸手难见。陈玉成暗谢老天相助,于当晚率领百余名心腹死士,架着冲锋小舟,冒长江风浪之险,在大雾笼罩下,从沪军水师间隙中偷渡上岸。

陈玉成登岸之后随即赶往高资镇。

此时高资镇外围的清军主力已经被调到下蜀镇布防,只有蓝蔚雯一部少数绿营兵。蓝蔚雯本非将才,且因围城日久,早已疏于防范,陈玉成不甚费力便进入了高资镇。

吴如孝见陈玉成竟然来到高资镇,喜不自胜,陈玉成将详细情形尽皆告知,吴如孝这才得知外面的形势。陈玉成命吴如孝做好出击的安排后,又挑选吴如孝部下勇士,加上自己带来的死士,共计四百多人,于九月二十四日晚悄悄出城,从沪军背后掩入,夜袭沪军火炮营。

※※※

周中华日防夜防,小心谨慎,但火炮营深处后方,防范难免有所疏漏。沪军根本未曾料到太平军神兵天降,突如其来,被陈玉成成功偷袭火炮营,炸毁火炮和弹药无数。 此次夜袭,与当日周中华偷袭北固山、金山如出一辙,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火药爆炸声闻百里,得到讯号,燕王秦日纲立即率两万太平军自仓头进兵;已经迂回至清军南侧的李秀成,也率部如约向清军左翼发起进攻;吴如孝则率领两千士兵,从高资镇冲出,自东向西杀向下蜀镇;三路太平军将清军包围夹击,猛攻不已。

清军猝不及防,全军大乱。其中偏处右翼的沪军,虽然战斗力最强,但因火炮营被袭、周中华失踪,早已无心恋战。沪军除配备后膛连发枪外,每人都有一把鬼头大刀,这是周中华模仿当年长城抗战的大刀队所为。此时雾夜御敌,远距离便用火枪射击,近距离全靠这些大刀片子发挥作用。好在周中华素日治军极严,沪军惊而不乱,在李显章、李荣章率领下,保持建制,缓缓向镇江退却。

太平军见沪军退兵有序,也不敢过于紧逼,任由他们离去。

其他两路清军则无法享受这般待遇。清军张国梁部八千人在仓头镇被秦日纲两倍于己的兵力包围,张国梁虽处惊不变,但敌众我寡,敌在暗己在明,敌人有备而来,自己却是半夜仓促应战,两者相差何以里计。太平军近战肉搏勇猛无比,清军多数还在惺忪朦胧中,便被格杀。

至次日晨时,张国梁部终于被太平军摧枯拉朽般击溃,张国梁只身逃往江南大营。下蜀镇的和春与吉尔杭阿也不敌李秀成所部,只得放弃下蜀镇,逃往镇江。

此役清军大败,道员蓝蔚雯死于高资镇外,江宁知府刘存厚死于下蜀镇,提督张国梁仅以身免,巡抚吉尔杭阿身受重伤,提督和春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吉尔杭阿与和春共计一万四千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五千人,仓皇逃至镇江,得到沪军的接应后才惊魂稍定。至于沪军,虽然损失了数十门火炮,但因较早撤退到镇江,四营官兵折损较少,伤亡反而最轻。只是沪军统领周中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所终。

这一仗太平军出奇制胜,布置得当,利用夜战、近战,反将清军包围歼灭,终究获得大胜,镇江外围悉数沦入太平军之手。太平军此战一举扭转形势,反客为主,将清军余部团团包围于镇江城中。

※※※

第五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